首页 >> 政策 >>重庆 >> 重庆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2021—2035年)
详细内容

重庆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 (2021—2035年)

时间:2021-10-15     作者:重庆企业网【转载】   阅读

重庆企业关注1.png

文章顶部.jpg

为贯彻落实《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加快建设交通强市,构建重庆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有力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结合工作实际,编制本规划纲要。规划期为2021年至2035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

一、规划基础

(一)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重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全力推进交通运输事业发展,实现了从“瓶颈制约”向“基本适应”的重大跨越。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基本形成,实现80%区县(自治县,含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以下统称区县)通铁路、97%区县通高速公路、75%区县通航运,运输机场100公里半径覆盖人口率达到95%,行政村100%通硬化路,村民小组100%通达,有力支撑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运输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幅提升,人民群众出行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交通运输建设现代化加快推进,安全智慧绿色发展水平明显提高。交通行业治理能力持续增强,交通政务服务和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中欧班列(成渝)、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国际运输通道有效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发展在重庆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和服务性作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

与此同时,全市交通运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交通战略通道不足,重庆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尚无高铁直达,西部陆海新通道能力不足。交通一体融合发展不够,铁路货运量占比低,港口和机场吞吐能力接近饱和,多式联运发展不够。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衔接融合不畅。枢纽港口集疏运体系有待完善,货运“最后一公里”问题仍然突出。交通运输引领产业发展能力不强,主城都市区射线高速公路进出城路段拥堵严重、缺乏高等级快速物流通道。交通高质量发展水平有待提升,新一代智能信息技术与交通运输行业深度融合不足,绿色交通出行有待提升,交通领域碳排放约束机制尚未形成,交通运输安全基础设施、应急保障能力仍需加强,现代化、高效率行业治理体系有待完善。

(二)形势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庆交通运输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印发实施,定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全国交通4极之一,明确重庆为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为重庆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赋予了更为独特的优势、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时,交通运输发展外部环境日趋复杂,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土空间资源要素管控更加严格,高质量发展仍需加大力度。面对机遇挑战,全市交通运输发展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更加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更加突出统筹协调,更加突出绿色发展,更加突出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加突出共享发展,推动交通与物流、产业、城镇的深度融合发展,实现交通运输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有力支撑全市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对外开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三)运输需求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深入推进,重庆市人口、城镇、产业发展格局以及运输需求将发生明显变化。客运方面,随着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高速公路等网络逐渐完善,居民人均出行频次提高,预计2021年至2035年旅客出行量(含小汽车出行量)年均增速为4.1%左右。高品质、多样化、个性化的客运出行需求不断增强,重庆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城市群的联系将更加紧密,客流将明显增长。货运方面,随着全市产业高质量发展进程加快,内陆开放高地建设稳步推进,全市货运需求稳步增长,外贸货物运输保持长期较快增长态势,预计2021年至2035年全社会货运量年均增速为2.8%左右,邮政快递业务量年均增速为6.5%左右。高价值、小批量、时效强的货运需求快速攀升,运输结构进一步优化,中长距离货物运输以铁路、水运为主导,高速公路货运重点辐射重庆周边毗邻地区。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交通强市,构建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当好先行引领、为创造高品质生活做好服务保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贡献重庆力量。

(二)基本原则

服务全局、服务人民。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有力支撑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布局,发挥交通对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产业发展、“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的先行引领作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设人民满意交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链接全球、开放合作。强化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完善国际运输大通道,加强与国内国际更加广阔的交通联系,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建设国际铁路枢纽、国际航空(货运)枢纽,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引领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有力支撑重庆扩大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形成“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的战略性枢纽,成为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典范。

系统优化、统筹融合。坚持适度超前,科学把握标准、规模和节奏,补齐交通基础设施短板弱项,系统优化综合交通网络布局,提高交通承载能力,提升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质量效率水平。优化运输结构,完善多式联运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推进交通运输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拓展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空间。

创新智慧、安全绿色。注重科技创新赋能交通发展,加强前沿科技深度应用,推进智慧交通发展。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加强交通运输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全面提升交通基础设施本质安全。创新绿色交通发展模式,集约利用资源,加强生态保护,防治交通污染,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三)发展目标

2035年,基本建成便捷顺畅、经济高效、绿色集约、智能先进、安全可靠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建成发达的快速网、完善的干线网、广泛的基础网,基本形成“123出行交通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4个“1小时交通圈”、市域2小时畅行、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覆盖)和“123快货物流圈”(国内1天送达、周边国家2天送达、全球主要城市3天送达),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基本建成,交通基础设施高质量、现代化水平居全国前列,交通产业发展水平全国领先。

专栏一:2035年发展目标

便捷顺畅。享受快速交通服务的人口比重大幅提升,全国主要城市实现3小时可达。成渝双核间实现1小时通达,成渝双核至周边主要城市实现1小时通达,成渝地区毗邻城市实现1小时可达,成渝都市圈实现1小时通勤。重庆市域内高铁全覆盖,实现2小时畅行;主城都市区轨道交通全覆盖,实现1小时通勤;主城都市区至周边主要城市高铁、城际铁路全覆盖,实现1小时可达。城区15分钟上高速公路、20分钟上铁路、60分钟到机场,除部分边远地区外,城区到乡镇60分钟内可达。交通基础设施无障碍化率大幅提升,旅客出行全链条便捷程度显著提高,基本实现“123出行交通圈”。

经济高效。综合立体交通网设施利用更加高效,多式联运占比、换装效率显著提高,运输结构更加优化,铁路、水运货运量占比达到25%以上,物流成本进一步降低,交通枢纽全面具备寄递功能,实现与寄递枢纽的无缝衔接,基本实现“123快货物流圈”。

绿色集约。综合运输通道资源利用的集约化、综合化水平大幅提高。基本实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全过程、全周期绿色化。单位运输周转量能耗不断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交通节能减排、污染防治水平位居全国前列。

智能先进。基本实现综合立体交通网基础设施全要素全周期数字化。基本建成泛在先进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北斗时空信息服务、交通运输感知全覆盖。智能列车、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自动驾驶、车路协同)、智能船舶技术全国一流。

安全可靠。交通基础设施耐久性和有效性显著增强,设施安全隐患防治能力大幅提升。交通网络韧性和应对各类重大风险能力显著提升,重要物资运输高效可靠。基本建成水陆联动立体协同的交通安全监管和救助体系。交通安全水平达到全国前列,有效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重庆市综合立体交通网2035年主要指标表


序号

    

目标值

1

便捷顺畅

享受1小时内快速交通服务的人口占比

90%以上

2


城区至综合客运枢纽半小时可达率

95%以上

3


国际及地区航线通达城市

100个以上

4


市域内各区县城到达中心城区时间

2小时以内

5

经济高效

多式联运换装1小时完成率

90%以上

6


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能力利用率

60%85%

7


铁路及水运货运量占比

25%以上

8

绿色集约

主要通道新增交通基础设施多方式国土空间综合利用率提高比例

80%

9


交通基础设施绿色化建设比例

95%

10


中心城区绿色交通出行比例

80%以上

11

智能先进

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率

95%

12

安全可靠

综合立体交通网安全设施完好率

95%以上

13


重点地区多路径连接比例

95%以上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拥有一流设施、一流技术、一流管理、一流服务,“人享其行、货优其流”的现代流通体系全面形成,交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交通产业集群,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先进的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为全面建设交通强国当好先行。

三、优化综合立体交通布局

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成“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以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为导向,着眼大空间,畅通大通道,构建大枢纽,支撑大产业,促进大融合,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全国交通“极”。

(一)构建能力充分、级配合理的综合立体交通网

以统筹融合为导向,着力补短板、强衔接、优网络、提效能,更加注重存量资源优化利用和增量供给质量提升,加快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构建“轨道客货并重、通达全国,公路串线成网、广泛覆盖,水运通江达海、联通全球,航空联通国内、链接国际,邮政普惠城乡、高效快捷”的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

2035年,全市综合立体交通网实体线网总规模合计约24万公里,其中由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组成的快速网约1万公里,由普速铁路、市域(郊)铁路、普通国省道、高等级航道组成的干线网约2.4万公里,由城市轨道交通、农村公路和支流航道组成的基础网约20.6万公里。主要港口约25个,民用运输机场约10个,推进建设一批邮政快递枢纽。

专栏二:重庆市综合立体交通网布局

1.轨道。包括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和城市轨道,合计约8900公里。其中,高速铁路约2400公里,城际铁路约600公里,普速铁路约3800公里,市域(郊)铁路约600公里,城市轨道约1500公里。预留预控重庆至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方向超高速交通系统通道布局。

2.公路。包括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和农村公路,合计约22.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约7000公里,普通国省道约1.8万公里,农村公路约20万公里。

3.水运。包括航道网和港口群。构建以长江、嘉陵江和乌江为骨架,涪江、渠江、小江、大宁河、梅溪河、綦河为支撑的“一干两支六线”航道网,全市航道网里程约4500公里,其中三级及以上国家高等级航道里程约1300公里。主要港口25个左右,构建“三枢纽五重点八支点”货运港口体系,打造“一门户两辅助六节点”客运港口体系。

4.民航。包括民用运输机场和航路网。民用运输机场约10个,推动规划建设重庆新机场,与江北国际机场共同打造重庆国际航空枢纽。推动万州五桥机场建设为4E级区域枢纽机场,提升黔江武陵山机场、巫山机场、仙女山机场保障能力,研究布局万盛机场、涪陵机场、城口机场、秀山机场等4个运输机场,以及20个左右通用机场,共同形成“两枢纽一区域七支线多通用”民用机场体系。

5.邮政快递。建设普惠城乡、联通区域、辐射国际、高效快捷的邮政快递基础网络,推进建成“重庆成都西安”全球性国际邮政快递枢纽集群。依托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结合实际布局航空邮路、铁路邮路、公路邮路、水路邮路。

(二)构建面向国际、畅通全国的对外运输大通道

着眼国际国内大空间,统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南向经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强与东盟等地区联系,西向经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欧洲、中亚等地区,东向经长江经济带连通太平洋,北向经中蒙俄通道衔接东北亚地区,加快构建4向3轴6廊”对外运输大通道,形成贯通东中西、覆盖海陆空、连接海内外的对外交通格局,支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建设,强化国际、省际、城市群间交通运输联系,充分发挥引领西部、辐射全国、链接国际的枢纽作用,助推重庆全面融入新发展格局。

1. 推动构建4向通道”

南向,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提升南向铁路通道能力,扩容南向高速公路网络,推动形成多路径、多方式的铁海联运、铁路国际联运、公路跨境班车运输模式,充分发挥连接西部地区和东盟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以交通引领国际国内产业互补融合发展。开辟拓展渝滇缅—印度洋通道,形成以铁路、管道等为主的复合式运输走廊,高效衔接中缅铁路、中老铁路,打造西部地区出海出境战略性通道新路径,推动重庆从西部内陆腹地变为开放前沿。

西向,推动中欧班列(成渝)高质量发展,释放兰渝铁路货运能力,畅通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陆路国际运输通道,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与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等开放通道在重庆无缝衔接,形成联动开放格局。

东向,优化畅通长江经济带综合交通主轴,构建以长江黄金水道和铁路、高速公路为主的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形成宜水则水、宜铁则铁、宜公则公的多模式运输格局,全面畅通面向太平洋的国际开放通道,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北向,拓展渝满俄国际铁路班列辐射范围,通过高铁建设释放既有普速铁路的货运能力,强化重庆衔接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战略大通道,推动重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努力在西部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

空中,强化国际航空枢纽功能,打造成渝地区现代化航空枢纽集群,构筑覆盖全球、全面开放的航空骨干通道,织密与东盟等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航空网络。积极争取第五航权并加强应用,开发商务航线和直达航线,畅通通达全球主要地区的航空物流大通道。

2. 推动构建“3条主轴”

强化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其他“极”之间的联系,建设以高速铁路、水运、高速公路、航空等为主导的综合性、多通道、立体化、大容量、快速化交通主轴,预留预控超高速交通系统通道。推动构建重庆—京津冀主轴,建设以渝西高铁、郑万高铁为主的高速铁路双通道,强化重庆与首都经济圈的快速联系。推动构建重庆—长三角主轴,形成沿江高速铁路主通道,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打造沿江综合立体交通走廊,提质增效沪渝水运快线、渝甬铁海联运班列等,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梯度转移。推动构建重庆—粤港澳主轴,建设以渝湘高铁、渝桂高铁为主的高铁双通道,充分发挥渝怀铁路运能,优化扩容渝黔桂新、渝深等铁海联运班列,强化重庆经粤港澳大湾区衔接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通道。

3. 推动构建6条走廊”

加强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极”与“组群”“组团”之间联系,推动构建6条内外连通、通边达海的综合运输大走廊。构建重庆—北部湾西部陆海走廊,加快推进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建设,强化重庆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功能,提升南下出海出境大通道通行能力,全面对接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推动构建重庆—滇中走廊,加强重庆到滇中城市群的快速联系,形成经昆明至缅甸至印度洋的对外通道,全面对接孟中缅印经济走廊,大幅缩短重庆衔接欧洲的海上运输距离。推动构建重庆—成都—拉萨走廊,全力构筑重庆入川进藏交通干线通道,增强西部地区经济交流、强化民族融合,提升国家战略安全维护能力。推动构建重庆—兰西—天山北坡走廊,强化重庆连接兰西、天山北坡城市群的通道能力,推进客货分离,提升货运能力,全面对接中国—中亚—西亚、中巴经济走廊。推动构建重庆—宁夏沿黄走廊,畅通重庆经汉中、宝鸡、银川、甘其毛都(二连浩特)北上出境通道,全面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强化与黄河流域的资源互济、产业互补。推动构建重庆—海峡西岸走廊,畅通重庆经长沙至海峡西岸交通走廊,加强重庆与厦门、台湾等地区的交通联系,打造成为重庆衔接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补充通道。

专栏三:重庆综合立体交通网对外运输大通道布局

——4向国际开放通道

南向西部陆海新通道。推动打造中国—中南半岛、孟中印缅陆路国际运输通道,加强多式联运衔接,打通至皎漂港陆路国际运输通道,畅通南向出海通道。

西向丝绸之路经济带通道。推动打造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陆路国际运输通道,与西部陆海新通道有机衔接。

东向长江经济带通道。推动建设横贯东西、沟通南北、通江达海、便捷高效的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优势实现江海直达。

北向中蒙俄通道。积极融入中蒙俄国际陆路运输通道建设,推动打造至东北亚开放通道。

空中。打造成渝地区现代化航空枢纽集群,推动构筑覆盖全球、全面开放的航空骨干通道。

——3条主轴

重庆—京津冀主轴。路径1:重庆经西安、太原至北京。路径2:重庆经万州、襄阳、郑州、石家庄至北京(支线:郑州经济南至烟台)。

重庆—长三角主轴。路径1:重庆经万州、武汉至上海(北线)。路径2:重庆经利川至武汉至上海(南线)。

重庆—粤港澳主轴。路径1:重庆经黔江、秀山、怀化、永州至广州。路径2:重庆经桂林至广州。

——6条走廊

重庆—北部湾西部陆海走廊。路径1:重庆经贵阳至南宁(支线:重庆经柳州至南宁)。路径2:重庆经毕节、百色至南宁。

重庆—滇中走廊。重庆经昭通至昆明。

重庆—成都—拉萨走廊。重庆经成都、林芝、拉萨至樟木。

重庆—兰西—天山北坡走廊。重庆经兰州、西宁、乌鲁木齐至霍尔果斯/阿拉山口(支线:喀什至土尔尕特)。

重庆—宁夏沿黄走廊。重庆经汉中、宝鸡、银川至甘其毛都(二连浩特)。

重庆—海峡西岸走廊。重庆经黔江、秀山、常德、长沙、赣州至厦门。

(三)构建互联互通、协同高效的市域交通主骨架

立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两中心两地”战略定位,推动成渝都市圈相向发展,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化、多层次、广覆盖的一体化交通网。推动轨道交通引领主城都市区同城化发展,强化“一区两群”直连直通,全面构建“1带1圈2射4联”市域交通主骨架。

1条成渝主轴发展带。着眼双城引领、双圈互动,构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北线、中线、南线3条交通轴,形成速度最快、能力最大、效率最高、最具代表性的综合运输复合通道,实现成渝双核1小时畅达,推动核心城市功能沿轴带疏解,辐射带动资阳、遂宁、内江、永川、大足、荣昌、潼南等沿线城市加快发展,支撑遂宁、潼南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资阳、大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内江、荣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泸州、永川、江津融合发展示范区等建设,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部崛起,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1个都市交通圈。着眼重庆主城都市区强核提能级、扩容提品质,围绕“1小时通勤”目标,推动轨道交通“四网融合”,优化高快速公路空间布局,大力发展航空运输,打造“4环10线5横6纵”骨架网络。构建4条都市圈交通环线,以多圈层、环路径的交通网络引领主城都市区梯次扩容提质,实现主城新区与中心城区功能互补和同城化发展,加强主城都市区与广安、泸州等周边市县协同联动。构建10条都市圈交通放射线,打造以市域(郊)铁路、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为骨干的复合型交通廊道,实现都市圈至南充、泸州等周边主要城市1小时通达,全面提升核心带动功能,增强人口和要素资源吸引力,做大城市规模,有效串联沿线产业,加快形成环都市圈经济带。构建“5横6纵”都市圈交通直联线,进一步补充优化主城都市区交通格局,提升路网通达水平和服务品质,实现都市圈交通环与交通线的高效衔接和便捷转换,强化各类要素自由流动,促进同城化先行区、支点城市和桥头堡城市联动发展,支撑形成网络型城市空间格局,有效承接中心城区功能和产业外溢。

2条综合射线通道。以互联互通为导向,加快构建连接主城都市区与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以及区域中心城市之间的快速综合射线通道,实现“一区”和“两群”中心城市1小时快速通达、市域2小时全覆盖。构建主城都市区至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综合射线通道,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通道优势,结合通道条件和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一级公路物流通道、普速铁路,形成多通道、网络化的交通格局,助推打好“三峡牌”,建好“城镇群”。构建主城都市区至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综合射线通道,建设以高速铁路为骨干、高速公路为基础、乌江生态航道为特色的“快进慢游”交旅融合体系,推动重点景区“串珠成链”,有力彰显“秀美武陵·乌江画廊”,助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4条联络通道。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实现1小时通达,助推形成疏密有致、集约高效的城镇空间格局。突出两翼协同,推动构建南充—潼南—大足—荣昌—泸州联络通道,高效串联成渝主轴发展带、成渝北翼城市群和成渝南翼城市群,形成双城经济圈贯穿南北的交通大动脉。突出两群互通,推动构建达州—垫江—丰都—武隆—道真、达州—万州—忠县—石柱—彭水—黔江联络双通道,实现“两群”间铁路直连、高速公路直通,推动“两群”中心城市间1小时可达,支撑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交通一体化建设,推动渝东北、渝东南与川东北、黔北地区融合发展。突出库区联动,构建安康—城口—巫溪—巫山/奉节—恩施联络通道,充分发挥城口作为渝川陕门户优势,强化长江三峡黄金旅游核心带对陕南、川东北、鄂西地区的吸附作用。

专栏四:重庆综合立体交通网市域交通主骨架布局

——1条成渝主轴发展带

南线:重庆—永川—荣昌—内江—资阳—成都

中线:重庆—大足—安岳—资阳—成都

北线:重庆—潼南—遂宁—成都

——1个都市交通圈

4环:

路径1:内环快速路和轨道交通环线

路径2:北碚—沙坪坝—九龙坡—江津—巴南—南岸—江北—渝北—北碚

路径3:渝北—长寿—涪陵—武隆—南川—万盛—綦江—江津—永川—大足—铜梁—合川—北碚—渝北

路径4:潼南—广安—长寿—涪陵—南川—万盛—綦江—江津—永川—荣昌—大足—潼南

10线:

路径1:中心城区—永川—荣昌—内江/自贡

路径2:中心城区—大足—安岳

路径3:中心城区—铜梁—潼南—遂宁

路径4:中心城区—合川—南充

路径5:中心城区—广安

路径6:中心城区—长寿

路径7:中心城区—涪陵

路径8:中心城区—南川—道真—秀山—铜仁

路径9:中心城区—綦江—万盛—遵义

路径10:中心城区—江津—永川—泸州

5横:

路径1:潼南—合川—中心城区—长寿

路径2:潼南—铜梁—璧山—中心城区—涪陵

路径3:大足—铜梁—璧山—中心城区—涪陵

路径4:荣昌—永川—江津—南川

路径5:江津—綦江—万盛—南川

6纵:

路径1:潼南—大足—荣昌

路径2:合川—铜梁—大足—永川—江津

路径3:合川—璧山—江津路径4:广安—合川—中心城区—綦江—万盛

路径5:广安—中心城区—綦江—万盛

路径6:长寿—涪陵—南川

——2条综合射线通道

射线通道1:主城都市区—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

路径1:涪陵—丰都—忠县—万州—云阳—奉节—巫山/巫溪

路径2:长寿—垫江—梁平—万州—开州—城口

射线通道2:主城都市区—渝东南武陵山区城镇群

路径1:南川—武隆—彭水—黔江—酉阳—秀山

路径2:涪陵—丰都—石柱

——4条联络通道

联络通道1:南充—潼南—大足—荣昌—泸州

联络通道2:达州—垫江—丰都—武隆—道真

联络通道3:达州—万州—忠县—石柱—彭水—黔江

联络通道4:安康—城口—巫溪—巫山/奉节—恩施

(四)构建绿色低碳、便捷舒适的城市交通网络

坚持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绿色交通模式为主导的城市交通体系。深入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构建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有序发展共享交通,促进城市交通多方式协同,提高出行品质。

构建多层次的轨道交通网络。构建“环射+纵横”的一体融合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实现中心组团与其他组团之间轨道半小时可达。推进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TOD),促进轨道线路与城市形态相互契合,轨道站点与城市功能相互支撑。着眼主城都市区一体化发展,推动城市轨道快线与部分市域(郊)铁路贯通运营,延伸轨道线路至璧山、江津等同城化先行区城市。探索推动轨道站点与新型交通形式有效接驳,提升轨道站点对组团、街道、社区的服务覆盖,轨道站点步行20分钟范围内居住人口、就业岗位覆盖率达到80%。加强轨道站点与地面公交衔接,构建全天候的轨道接驳步行系统。

优化完善城市道路网络。构建“八横七纵多联络”快速路网,加快主干路和次支路网建设,形成级配合理、形态匹配、接入顺畅的路网系统。合理控制中心城区穿山、过江道路通道数量,倡导同走廊道路、铁路、城市轨道共用通道、集约建设。优化道路空间资源分配向步行、公交倾斜,推行密路网、小街区制,提升步行网络密度和步行环境。倡导绿色交通出行,充分发挥慢行在中短距离出行和公共交通接驳换乘中的主体作用,打造具有山城特色的慢行步道体系,在东西槽谷积极推动自行车道网络建设,形成布局均衡、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舒适宜人的城市慢行网络。

(五)构建层级分明、功能完善的综合交通枢纽

以共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为导向,以打造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全面提升枢纽能级,形成1+1+6+22”的多层级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促进各种运输方式高效融合。

建设1个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推动建设“市内航空双枢纽协同、成渝四大机场联动”世界级机场群,加快形成“主辅结合、环线连接、高效顺畅”的铁路客运枢纽,高标准打造寸滩国际邮轮母港。强化团结村铁路中心站、果园港、南彭公路物流基地、江津珞璜港—铁路小南垭站等国际物流枢纽功能,发挥重庆链接全球、引领西部的枢纽作用。

建设1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以万州区为引领,带动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和万开云同城化片区共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重点推动万州五桥机场、万州北站、新田港等重要客货运枢纽建设,引领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融合发展,辐射川东北、陕南、鄂西、湘北地区,发挥联通全国、带动区域的综合交通枢纽作用。

建设涪陵、永川、合川、綦江—万盛、黔江、秀山等6个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依托机场、铁路站场、港口等重要交通基础设施,提升涪陵、永川、合川、綦江—万盛等4个主城都市区支点城市的辐射带动力,强化黔江渝东南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提升秀山渝湘黔鄂门户枢纽地位,形成多层次、多节点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发挥联动西部、辐射周边的交通枢纽节点作用。

建设22个一般性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潼南、江津、荣昌、长寿、巫山、奉节等22个一般性综合交通枢纽,形成覆盖广泛、沟通市域、服务城乡的枢纽节点城市体系,有力支撑“一区两群”协调发展。

专栏五:国际性、全国性、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港站

——国际性枢纽港站

江北国际机场、重庆新机场、果园港、寸滩等国际邮轮母港、团结村铁路中心站、南彭公路物流基地、江津珞璜港—铁路小南垭站等。

——全国性枢纽港站

重庆东站、重庆站、重庆西站、重庆北站、科学城站、万州五桥机场、万州新田港、万州北站、涪陵龙头港等。

——区域性枢纽港站

铁路沙坪坝站、南彭站、陶家站、复盛站、北碚南站、涪陵北站、永川东站、永川南站、合川东站、合川站、綦江站、万盛站、大足石刻站、黔江站、秀山站,黔江武陵山机场、巫山机场、仙女山机场、万盛江南机场、涪陵蔺市机场、城口机场、秀山机场,黄磏港、洛碛港、新生港、夔门港、渭沱港等。

——国际邮政快递处理中心

依托国际航空枢纽、国际铁路枢纽等建设2个国际邮政快递处理中心。

四、统筹综合交通融合发展

牢牢把握“大融合”发展趋势,大力推进区域间、方式间、网络间交通一体融合发展,加快实现设施“硬连接”、服务“软联通”、运行“一体化”,实现以融合优通道、以融合造枢纽、以融合拓空间、以融合推产业,全力提升交通融合发展水平。

(一)推进区域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一体化发展。夯实成渝交通发展主轴,强化重庆都市圈和成都都市圈互动。推进市域(郊)铁路、城市快速路延伸至高竹新区、遂潼川渝毗邻地区等一体化发展先行区,推动广安、遂宁、泸州等地融入重庆都市圈。积极推进渝东北、川东北城际铁路成环、高速公路直连,大力发展铁水联运,拓展万州港区服务腹地,推动万达开轨道交通互联互通,推进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交通同城化。推进重庆至自贡、泸州等川南地区城际铁路、高速公路建设,强化长江上游航运差异布局、分工协作,畅通长江、嘉陵江航道,组建长江上游港口联盟,推动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一体化发展。统筹推进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示范区等交通互联互通,推动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

推动“一区两群”交通协调发展。加快打造“轨道上的主城都市区”,推进中心城区与璧山、江津、长寿、南川4个同城化先行区公共交通一体化融合。建设涪陵、永川、合川、綦江—万盛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助推4个支点城市提升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和对外开放能级。充分发挥荣昌、大足、铜梁、潼南四个桥头堡城市纽带作用,强化与川渝毗邻地区的铁路、高速公路、干线公路等直连直通。发挥万州辐射带动作用,加速万开云地区交通同城化,构建垫江—梁平片区与主城都市区、万开云地区、丰都—忠县长江港口间的多式联运物流通道,建设奉节—巫山—巫溪—城口旅游交通环线,支持城口渝川陕毗邻区县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有力支撑渝东北“一心、一廊、五片”的带状网络化城镇空间体系。提升黔江在武陵山区影响力和带动力,推动沿乌江画廊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构建渝东南武陵山区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重点的快速连接通道,强化仙女山机场旅游集散中心功能,支持秀山渝湘黔鄂门户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有力支撑渝东南“一心、一堡、四节点”城镇化格局。

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构建功能明确、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的国省干线、县乡道网络,加强不同层级路网间的衔接协调。完善城市道路网络,提高城市交通韧性,营造高品质出行环境。加快推动乡村交通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强农村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和村内主干道建设,高质量建设“四好农村路”,推进城乡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管护。加强城乡交通运输衔接,推进县、乡、村、组道路连通、城乡客运一体化,提高城乡交通运输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二)推进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发展

统筹综合交通通道规划建设。根据国土空间规划总体要求和自然禀赋,结合“一区两群”生态本底、空间结构、地形特点、人口分布等情况,强化通道线位资源、岸线资源、土地资源、空域资源、水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统筹规划建设综合交通通道,促进交通通道由单一向综合、由平面向立体发展,减少对空间的分割,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结合中心城区三大槽谷地形条件,在穿山、跨江等地区,推动铁路、公路等线性基础设施的线位统筹和断面空间整合,合理规划交通通道数量。加强综合交通通道与通信、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统筹,提高通道资源利用效率。

推进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规划建设。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及邮政快递枢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协同管理。重庆新机场、重庆东站等新建综合客运枢纽实现各种运输方式集中布局,高效衔接城市轨道交通,打造全天候、一体化换乘环境,步行换乘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加快综合货运枢纽集疏运铁路、公路及联运换装设施建设,实现重要物流枢纽铁路接入率100%。江北国际机场、重庆新机场布局专用集疏运货运通道和寄递绿色通道、空铁联运区。统筹转运、口岸、保税、邮政快递等功能,提升多式联运效率与物流综合服务水平,形成顺畅高效的物流循环系统。

推动城市内外交通有效衔接。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庆区域为重点,以重庆东站为示范枢纽,推动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融合发展,建立运营管理和服务“一张网”。推进主城都市区周边区域公路与城市道路规划建设统筹和管理协同,以射线高速公路为重点,加强干线公路城镇出入口路段、过境路段建设改造,促进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的无缝衔接。加强区域性、一般性综合客运枢纽与城市公交网络系统有机整合,引导城市沿大容量公共交通廊道紧凑、有序发展。

(三)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多元融合发展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运输服务网融合发展。依托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等平台,推进基础设施、装备、标准、信息与管理的有机衔接,提高交通运输网动态运行管理服务智能化水平,打造以全链条快速化为导向的便捷运输服务网,构建空中、水上、地面与地下融合协同的多式联运网络,完善供应链服务体系。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网与信息网融合发展。加强交通基础设施与信息通信基础设施统筹布局、协同建设,在建设公路、交通枢纽、港口航道等交通基础设施时同步落实5G等通信网配建要求,推进传统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加强载运工具、通信、智能交通、交通管理等相关标准跨行业协同。构建交通运输一体化信息网,推动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应用。以西部(重庆)科学城等为载体,高起点、高标准推进“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建设,加强5G、自动驾驶、北斗、物联网、车路协同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交通行业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智慧交通数据平台网、基础设施网、出行服务网,推动交通发展由单点信息化向场景智能化、全面智慧化转变。

推进交通基础设施网与能源网融合发展。统筹交通基础设施与能源设施规划建设,充分考虑煤炭、油气、电力等各种能源输送特点,推动煤炭入渝便捷通道建设,畅通面向东南亚的原油管道。探索以江海联运、罐箱多式联运建设为重点,强化交通基础设施与长江LNG内河接收(转运)站、煤炭码头等能源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提高设施利用效率,减少能源资源消耗,促进交通设施网与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融合发展。

(四)推动交通与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交通与邮政快递融合发展。推动在铁路、机场、城市轨道等交通枢纽建设邮政快递专用处理场所、运输通道、装卸设施,在重点枢纽实现邮件快件集中安检、集中上机(车)。大力发展航空快递、高铁快递,推动邮件快件多式联运、全程运输透明化,推动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邮件快件装卸标准、跟踪数据等有效衔接,实现跨区域、跨领域和跨运输方式顺畅衔接。通过“多站合一、资源共享”方式,利用农村客运站建立邮政、快递仓储场地或小型物流集散中心,构建完善县乡村三级寄递物流体系。

推进交通与现代物流融合发展。以港口型、空港型、陆港型等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统筹建设国际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和物流服务网络,打造多元化、国际化物流产业体系。加快港航物流业发展,推动建设航运总部基地,吸引航运要素在渝集聚,建成长江上游规模最大的港航物流产业集群。加快航空物流发展,建设连接欧亚美三大洲的国际航空货运网络,以“卡车航班”为核心构建覆盖西部的集散中心,积极引入国际物流服务和航空快递企业,支持区域航空物流总部及结算中心落户,建成国际航空物流转运中心。积极发展高铁快运,推动双层集装箱铁路运输发展。加快物流大通道与城市配送网络交通线网连接,提高干支衔接能力和转运分拨效率。加快构建农村物流基础设施骨干网络和末端网络。支持国内外品牌快递企业在渝布局全国或区域性总部,支持运输企业联盟化集群式发展,培育集电商、物流、新零售等为一体的新业态龙头企业,力争打造年业务量超亿件的寄递品牌企业。

推进交通与旅游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交通助推全域旅游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打造具有重庆特色,突出生态优势和舒适宜游的交旅融合体系。强化交通网“快进慢游”功能,加强交通干线与重要旅游景区衔接。完善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开放式服务区旅游服务功能,因地制宜推进露营基地、自驾车房车营地、观景平台、休憩平台等设施建设。加快旅游码头提档升级,推动三峡库心文化旅游和乌江画廊生态旅游发展。鼓励航空消费,推进低空旅游、航空运动、航空教育、航空娱乐发展。健全重点旅游景区交通集散体系,积极发展定制化旅游服务,形成交通带动旅游、旅游促进交通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

推进交通与产业融合发展。聚焦装备制造、汽车产业等重点领域,构建高质量现代化交通产业链,打造交通运输产业集群。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装备产业集群,完善跨座式单轨交通产业链,积极布局胶轮导向电车、都市快轨车等新型产品与项目。打造新能源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加强整车与零配件研发制造,构建全国领先的产业生态。推动航运装备产业集群发展,强化大中型邮轮、智能船舶等研发制造,整合造船工业、邮轮配件制造等产业,推动全产业链发展。积极培育航空器产业集群,引进航空发动机、发动机叶片、航空材料等通用航空器产品和技术,形成涵盖中、小、轻型固定翼飞机和直升机的产品谱系和自主研发能力。做大做强交通建筑产业集群,以山区高速公路、轨道交通等工程领域为重点,加快培育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本土特大型交通建筑领军企业。加快交通建筑新材料的研发与推广,加快应用桥梁、港口等交通工程装配式建造模式。积极推广全过程工程咨询模式,推动勘察设计、建设管理、养护运营一体化发展。

推进交通枢纽经济发展。打造临空经济集群,推进重庆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强化江北国际机场、重庆新机场对于全市临空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不断完善临空商务区、综合保税区、智慧空港新城等服务功能,加快民航产业园建设,形成以航空运输为核心的航空产业链。加快推动临港经济,完善枢纽型港口航运服务及口岸功能,加快推进装备制造等临港产业发展,推动“港口+现代物流”升级发展,提升港产城融合发展水平。以三峡游等为重点,高标准打造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航线,发展航运旅游经济。积极发展临站经济,全域推广高铁商务圈等站城一体化发展模式,打造出行、商旅、购物、娱乐等服务于一体的一站式交通综合体和高品质生活圈。通过枢纽站场串点成线、以线带面,加快做强通道经济,充分发挥铁路、公路等运输干线的带状引领作用,推动各类要素沿通道布局,以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

五、推进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提升交通运输在新基建、新业态等领域的基础支撑能力,全面提高交通运输智能化、安全化、绿色化、规范化水平,持续推进交通运输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一)提升智能创新水平

建设融合智慧的交通运输新设施。推动智慧公路、智慧港口、智慧航道、智慧枢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交通智能化水平。构建人、车、路、环境等要素协同的智慧高速公路网,推动公路路网管理和出行信息服务智能化。全面应用航道感知技术和电子航道图,集成航道要素分析、船舶智能驾驶、船闸联合调度、险情应急预警等功能。推动自动化码头和堆场建设,提升港口智慧运营水平。推动建设低空网络信息基础设施,探索低空空域管理新模式,促进无人机等低空飞行器社会化应用。打造智慧城市枢纽,提升枢纽内部交通组织效率与信息实时互通水平。

构建共享开放的交通管理新平台。构建综合交通大数据中心体系,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信息平台,推动跨部门、跨层级综合运输数据资源充分汇聚、有效共享。构建高精度交通地理信息平台,加快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创新应用。

培育优质高效的交通服务新业态。加快建设智慧交通服务网,推进出行链数字化服务,推广无接触交易服务,加快拓展ETC+”多场景应用,探索基于5G、数字货币、生物识别等技术的智慧出行支付系统建设。建立集多种方式的绿色一体化“出行即服务”体系,推进自动驾驶和车联网在公交、出租、景区接驳等领域示范应用。

创建协同开放的交通科创新高地。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交通发展,建成智慧交通样板区和先导区,带动市域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全覆盖。开展车路协同相关智能终端创新技术和产品研发,综合利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构建跨界融合的自动驾驶产业生态体系。开展智能决策、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健康检测与诊断、安全应急救援、智慧基础设施建管养运等基础性、前瞻性技术研发。

(二)增强安全保障能力

提高基础设施安全水平。建立现代化工程建设和运行质量全寿命周期安全管理体系,健全交通安全生产法规制度和地方标准规范。加强基础设施运行监测检测,积极应用新型智能检测设备,实现关键基础设施及安全设施的动态监控。强化交通基础设施预防性养护维护、安全评估,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提高基础设施耐久性和可靠性。加强网络信任、容灾备份、监测防护等安防体系规划建设,提高交通行业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

完善交通运输应急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综合交通应急管理协调机制,完善交通运输领域应急预案和安全风险监控预防体系,实现全市高风险运输通道监测预警全覆盖,强化危险货物运输全过程、全网络监测预警。加强交通应急平台建设,构建通用航空应急救援体系。提升应急运输装备现代化、专业化和智能化水平。整合应急信息和资源,提高应急响应速度,提升应急处置监测预警能力、决策处置能力。

(三)推进绿色发展和人文建设

持续优化运输结构。推进大宗货物及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向铁路和水运有序转移,持续优化铁路运输组织模式,探索定制化快速货运班列,不断提升铁路货运服务水平。加快建设铁公水多式联运现代化港口集群,大力发展江海直达、干支直达运输。推进换装转运设施设备标准化,形成统一的多式联运标准和规则。

大力推动节能降碳。围绕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全面实施绿色出行续航工程和低碳运输工程,推广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交通运输装备,促进交通能源动力系统低碳化、清洁化、高效化发展。引导市民合理选择出行方式,加快建立以“公共交通+步行”为主体的城市绿色出行系统。推动公路货运节能减排,有效防治公路运输大气污染。改进交通基础设施技术工艺,加强“源头减排”,推动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

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以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为指引,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运营和养护全过程。加强交通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自然资源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的衔接,避让或无害化穿越生态保护区域。完善生态保护措施,落实生态补偿机制,降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造成的生态影响。加强绿色环保运营,综合整治铁路、公路、航道沿线环境,提升生态功能和景观品质。加强绿色养护,应用绿色材料、节能技术减少废料产生,提高废渣、污水环保处理能力。

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统筹利用交通线位资源及枢纽节点资源,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布局选址,推进公路与铁路、普通干线公路与高速公路共用稀缺线位。充分利用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和建筑,优化客流组织。严格管控长江岸线,鼓励公用港口码头建设,探索建立港口岸线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强老旧设施更新利用,推广使用新工艺和新设备,提高废旧建材循环利用水平,提高不可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推进邮件快件包装绿色化、减量化、可循环。

加强交通运输人文建设。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提高特殊人群出行便利程度和服务水平。健全老年人交通运输服务体系,满足老龄化社会交通需求。创新服务模式,提升运输服务人性化、精细化水平。加强交通文明宣传教育,弘扬优秀交通文化。

(四)提升行业治理水平

深化行业改革。推进各种运输方式协调一体发展,完善跨部门、跨区域的综合交通运输发展协调机制,创新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运输一体化管理体制。健全综合交通运输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有序推动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立改废释,强化标准指导作用。以数据信息共享为基础,推进交通行政执法信息化建设,提升执法数字化、规范化水平。

完善市场体系。坚持区域共商、协同共建、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行业市场,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健全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促进运输资源跨方式、跨区域优化配置。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造就一支能力过硬、素质优良的交通运输人才队伍。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评价、流动、激励体制机制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行业文化建设的治理机制。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党的领导

坚定不移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始终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推动全市交通运输事业高质量发展全过程,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在推进全市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发展中的作用,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全面调动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实现本规划纲要目标任务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二)加强组织协调

加强本规划纲要实施组织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实施协调推进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和上下联动,推动各类交通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协同建设。财政、规划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生态环境等部门要细化落实财政、规划、用地、城乡建设、环保等配套政策及标准规范。健全本规划纲要与各类各级规划衔接机制。

(三)加强资金保障

完善财政资金保障和运行管理体制,深化交通领域投融资改革,加强资金、资源和资产的统筹管理,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积极争取中央车购税、成品油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等资金,研究制定支持交通强市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强项目池、资金池、资源池对接,防范政府债务风险。

(四)加强要素支撑

建立全市综合立体交通网重大项目库,纳入国土空间规划,强化土地资源供给。建立健全交通重大项目建设审批工作机制,发展改革、规划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业等审批责任主体单位要加强计划管理、主动对接服务,优化审批流程、开辟“绿色通道”,确保项目有序推进。加强项目建设与国土空间“三区三线”协调衔接,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岸线、空域等稀缺资源,强化资源空间复合利用,盘活闲置交通用地资源,提高利用效率。建立国土空间规划等相关规划与交通规划协调机制,完善动态调整管理机制。

(五)加强实施管理

加快完善全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体系,编制铁路、公路、水运、民航、邮政等专项规划。要加强其他交通运输相关规划与本规划纲要的衔接,精准研判形势需求,明确重点任务,细化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政策的实施要求。加强规划动态监测与实施评估,建立规划动态数据库、规划模型维护机制,强化规划实施进展监测工作,采取第三方评估方式,定期开展规划评估。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规划评估结果,对本规划纲要进行动态调整或修订。



政策订阅

企业网文章底部1.png

客服中心
新浪微博
扫描关注微信公众号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