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策 >>区县 >>江北 >> 重庆市江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详细内容

重庆市江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时间:2021-09-09     作者:重庆企业网【转载】   阅读

重庆企业关注1.png

文章顶部.jpg


  重庆市江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20214

  

  

目录

  

  

目录 1

  

第一章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1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2

  

第二节 机遇和挑战 9

  

第三节 指导思想 11

  

第四节 发展目标 13

  

第二章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加快建设重庆创新发展示范窗口 19

  

第一节 推进创新平台建设 19

  

第二节 加快培育创新力量 20

  

第三节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21

  

第四节 理顺创新体制机制 22

  

第三章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23

  

第一节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23

  

第二节 全力打造西部金融中心 25

  

第三节 全面构筑商贸发展新优势 28

  

第四节 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 28

  

第五节 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29

  

第六节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优化升级 30

  

第七节 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30

  

第八节 建设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先行区 32

  

第九节 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34

  

第四章 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努力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 38

  

第一节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 38

  

第二节 全面促进消费 39

  

第三节 拓展投资空间 41

  

第五章 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争创成渝合作引领示范区 42

  

第一节 协同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42

  

第二节 强化公共服务与生态环保共建共享 43

  

第三节 联动打造内陆改革开放与创新高地 44

  

第四节 完善合作机制与政策协同 44

  

第六章 深度融入“一区两群”发展 充分释放空间优化效应 45

  

第一节 深度融入“一区两群”协调发展 46

  

第二节 提升发展两江生态经济带 46

  

第三节 做强四个经济发展“极核” 48

  

一、观音桥世界知名商圈 48

  

二、江北嘴西部金融中心核心承载区 49

  

三、寸滩国际新城 49

  

四、果园港内陆开放高地门户核心区 50

  

第四节 加快发展四个特色片区 51

  

一、两石特色商贸文旅双创片区 51

  

二、铁山坪郭家沱绿色发展示范片区 52

  

三、鱼复高端智能制造发展片区 53

  

四、五宝城乡融合示范片区 53

  

第七章 统筹城市提升和乡村振兴 促进城乡全面融合发展 54

  

第一节 率先推进城市能级现代化 54

  

第二节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56

  

第三节 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机制 58

  

第八章 全面深化改革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9

  

第一节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59

  

第二节 完善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 60

  

第三节 推动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 61

  

第四节 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61

  

第五节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62

  

第九章 实行高水平开放 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63

  

第一节 强化开放通道能力建设 64

  

第二节 提升开放平台能级 64

  

第三节 壮大开放型经济 65

  

第四节 完善开放配套 66

  

第十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提升江北文化软实力 66

  

第一节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66

  

第二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68

  

第三节 健全文化产业体系 69

  

第四节 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70

  

第十一章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71

  

第一节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72

  

第二节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72

  

第三节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73

  

第四节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74

  

第五节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75

  

第十二章 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 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76

  

第一节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76

  

第二节 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77

  

第三节 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 78

  

第四节 健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81

  

第五节 关心关爱重点群体发展 82

  

第六节 推进****建设 84

  

第七节 落地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86

  

第八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88

  

第十三章 统筹发展和安全 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江北 89

  

第一节 加强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 90

  

第二节 坚决维护政治安全 90

  

第三节 切实保障经济安全 90

  

第四节 切实保障公共安全 91

  

第五节 深化国防动员体系和后备力量建设 91

  

第十四章 健全规划的领导和保障机制 92

  

第一节 坚持和加强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领导 92

  

第二节 持续营造风清气正良好政治生态 92

  

第三节 加强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建设 93

  

第四节 凝聚全社会力量共同奋斗 94

  

第五节 全面加强依法治区 94

  

第六节 加强规划实施和管理 95

  



  

  



  



  



  



  



  



  



  



  


  

重庆市江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重庆市江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根据《中共重庆市江北区委关于制定江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编制,主要阐明江北区发展战略方向,明确经济社会发展宏伟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未来十五年江北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是全区人民的共同愿景。

  


  

第一章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江北区全力建设重庆市两高示范区、争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示范区的关键五年。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把握大势,明确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第一节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

  

十三五时期,全区上下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和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精准把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给重庆赋予的战略使命、带来的重大机遇,五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坚强领导下,全区紧紧围绕把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全面落实在江北大地上这条主线,全面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持续打好三大攻坚战,深入实施八项行动计划,扎实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等各项工作,坚决肃清***恶劣影响和***、***流毒,推动江北各项事业迈出坚实的步伐,全区经济发展上台阶、城市形象上档次、民生改善上水平,实现了一系列有标志性意义的突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圆满收官,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总体完成,整体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300亿元大关,年均增长8.5%,经济总量排位由全市第七跃升至第四,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14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5万元/人,全辖税收总量连续五年保持全市第一。特别是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响,经济增长3.9%,划出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坚强曲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超过75%。工业提质集群发展,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汽车产业基本实现低端微车向中高端乘用车转型,电子产业逐步实现传统低端产品向智能化迈进,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智能储能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六大新兴产业集群加速形成。金融能级全面提升,全区金融机构490金融资产规模超2万亿元、占全市近1/3,金融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商贸全面提速增效,商品销售总额突破4000亿元,全区触网商户超5万户,电商交易额超2000亿元,拥有观音桥商圈、重庆IFS国金中心、北滨路等核心商贸地,九街不夜经济成为全市一道靓丽风景线。文旅融合加快发展,拥有文旅企业2924家,年均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5000万人次,北仓、鲤鱼池42号、鎏嘉码头等一批知名都市文化旅游热地相继涌现,全域旅游取得重大进展。

  

创新发展释放新动能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居全市前列。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增加值增速超40%,建成5G基站3000个,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布局。港城、鱼复两大园区双双入选全市首批试点智慧园区,长安研发中心建成投用,海尔智家享誉全球;开展科技金融试点,推出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科研贷等金融产品;推进大数据智能化商用、政用、民用应用场景开发和价值释放,建成全市首个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在全国率先编制智慧城管顶层设计方案,数字城管技术规范上升为国家标准。成功入选全国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全国首批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成国家级创新载体6家、市级创新载体20家。柔性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两院院士顶尖人才32人,新增高层次人才2000余人,承担国家、市级科技项目543个,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力度全市领先。

  

协调发展谱写新篇章。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国土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在承接落实三个作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及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上优化国土空间布局,获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称号。全面推进三区三线划定,观音桥商圈、江北嘴CBD构建起区域发展极核。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基本形成三横七纵三联络城区路网体系,轨道交通、城市道路、乡村公路等里程达391公里,公共交通实现城乡全覆盖。城市品质更加彰显,完成观音桥小苑片区土地出让,加速电测村片区拆迁,不断挖掘盘溪汉阙、徐悲鸿旧居、文峰塔、测候亭等建筑文物历史文脉,在全市率先启动长嘉汇大景区建设,花博会办出高度办出影响。新建改建公厕119座,建成社区公园、综合性公园55个。乡村振兴加快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如期收官,稳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三变改革,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与特色农业,不断改善村容村貌,明月湖水库建成蓄水,鱼嘴七彩井池、复盛网红花海、五宝百家宴等成为乡村游新名片。

  

绿色发展走出新路径。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深入实施环保五大行动,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广阳岛北岸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开展长江、嘉陵江岸线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取缔沿江餐饮船舶,在全市率先关停嘉陵江5个砂石码头,腾退岸线长度4018米,全面消除城市河流黑臭水体,郭家沱生活污水直排长江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基本实现全域雨污分流,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95%,地表水水质考核达标率100%。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拆解捕捞渔船和涉渔三无船舶793艘。全面关停黑石子垃圾填埋场,大力推行生活垃圾分类,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100%,持续降低PM2.5浓度,空气质量年平均优良天数超过300天。大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森林覆盖率26.5%。全面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大力推行绿色建筑,连续5年获得全市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专项评比第一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6.5%,全面完成节能降耗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

  

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完成中央改革试点33项,10个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建立健全三送两办一访工作机制,累计降低企业用电成本8.4亿元、新增减税降费120亿元以上。提前三年完成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改革,8+3区属国有重点企业管理体制全面形成。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预算绩效管理连续两年获市级嘉奖。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内陆开放高地门户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开局良好。开放平台能级明显提升,中新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江北自贸板块建设取得突破,形成多项制度创新成果,果园港成为西部地区唯一获批的首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口岸物流吞吐量突破300万标准箱。开放经济发展提速提质,总部贸易企业数量实现翻番,市场主体超过3400家,一带一路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国家馆扩展至27个,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达1751亿元,服务外包总额年均增长10.2%,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40亿美元。与四川德阳、泸州、巴中、成都市青羊区等6个城市建立友好协同发展合作关系,累计签订合作协议近50与上海市浦东新区签订金融合作备忘录,与意大利皮亚琴察市建立友城关系,高质量办好江北嘴新金融峰会等一批有影响力的高端展会。

  

共享发展取得新成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脱贫攻坚全面完成,滚动实施重点民生实事,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夺得全国双拥模范城4连胜。助力酉阳县、类乌齐县等成功脱贫摘帽。累计消除D级危房4万平方米,建成投用居民安置房33.4万平方米,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低保统筹、社区养老设施全覆盖和失能、半失能特困人员100%集中供养。建设未来学校11所,学前教育普惠率达80%以上,特色教育发展全市领先,入选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成功创建全国健康促进区,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8.5岁;累计城镇新增就业32.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医疗保险、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56万元;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持续繁荣,人均公共体育场所面积达2平方米,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民主法治建设、平安建设成效明显,社会和谐稳定局面持续巩固。摘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荣誉长安杯。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在全市率先设立金融法庭和金融检察部,切实守住了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底线。纵深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社会治理不断创新,老马工作法成为享誉全国的基层治理品牌。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降幅达50%以上。今日之江北,政治生态持续向好,高质量发展稳中向好,城乡环境不断向好,社会大局长期向好,干部队伍精神面貌向上向好,正在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大道上奋勇前进、阔步前行!

  

五年取得的显著成绩,得益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导航定向,得益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得益于市委坚强领导,得益于全区干部群众团结一心、共同奋斗。五年的实践证明,必须始终遵照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实干实绩兑现市委三个确保政治承诺;五年的实践证明,思路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必须始终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在大局大势中找准坐标、精准发力,创造性推动江北各项事业发展,高质量发展稳中向好;五年的实践证明,创业没有平坦路、成功总在风雨后,必须始终牢记发展没有终点、奋斗才是永远,拿出舍我其谁的担当,付出百倍辛勤的耕耘,继往开来、砥砺前行,为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打下坚实基础。

  

专栏十三五”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表

  

                                                                                                                                                                                                                                                                                                                                                                                                                                                                                                                                                                                                                                                                                                                                                                                                                                                                                                                                                                                                                                                                                                                                                                                                                                                                                                                                                                                                                                                                                                                                         

序号

指标名称

指标

属性

2020

目标

2020

实际

1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预期性

10*

8.5*

2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预期性

8.5*

8.6*

3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

预期性

12*

8*

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

预期性

10*

8.2*

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预期性

1900

2094

6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预期性

60

73

7

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预期性

3

3

8

文化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预期性

6

4

9

信息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预期性

2.5

4

10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预期性

4

3

11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预期性

15

26.2

12

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速(%

预期性

5*

4.5*

13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约束性

100

100

14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

约束性

95

95

15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预期性

98

97

16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

约束性

80

90

17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约束性

16.5

16.5

18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约束性

4

10

19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约束性

48

45.2

20

森林覆盖率(%

约束性

20.5

26.5

21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预期性

30

40.1

22

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速(%

预期性

5*

5.1*

23

服务外包总额年均增速(%

预期性

10*

10.2*

24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约束性

14.2

12.8

25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预期性

25

32.4

26

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

约束性

95

95

27

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平方米

约束性

1.9

2

28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岁)

预期性

79.2

78.5

  

  

备注:1.带【】是2016-—2020年累计数,带*2016—2020年年均增速;2.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速是除营改增、新增减税及疫情等影响后的实际数;3.约束性指标最终以市级下达数为准;4.2020年最终数据以区统计局发布为准。

  

第二节 机遇和挑战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党中央作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决策,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大开发等重大战略深入实施,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直辖市,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生态优势、体制优势十分明显,为我区接续发展、再攀新高创造了更为有利条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快推进,带来诸多政策利好、投资利好、项目利好,极大提振市场预期、社会预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有利于我区推动经济体系提质增效、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新发展格局下开放发展水平更高,国家级、市级开放平台在江北叠加集聚,为我区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分工提供了空前机遇;全面深化改革红利持续释放,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在我区密集实施,有利于率先破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深入推进,我区作为中心城区的功能将更加彰显,有利于实现差异发展、特色发展;江北成功转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发展基础好、城市品质高、发展环境优、经济韧性大、财力支撑强,有利于进一步集聚高端要素、吸引优质资源。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变化,新冠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全市发展空间格局调整优化,但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我区发展开放度、首位度、特色度需要进一步提升,部分传统产业遇到增长瓶颈,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尚需时日,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结构性矛盾依然较为突出;快速城市化进程中遗留的历史问题逐渐显现,城市空间、资源和生态承载力有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存在薄弱环节,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谋划我区十四五发展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要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增强机遇意识、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办好江北的事,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努力在短期波动中把握长期趋势,在危机挑战中创造发展先机,在外部变局中塑造发展新局,确保江北各项事业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正确方向不断前进。

  

第三节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担当新发展使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率先推进产业发展现代化、率先推进城市能级现代化、率先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率先推进干部能力现代化,在全市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中打头阵、做标兵,谱写全市“两高”示范区和争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示范区的新篇章,确保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开好局、起好步。

  

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维护人民根本利益,激发全区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制约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体制机制障碍,落实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有利于调动全社会积极性的重大改革开放举措,加大内陆开放力度,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办好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综合考虑外部形势、变量因素和基础条件,今后五年我区要以建成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新范例为统领,在承接落实三个作用上展现更大作为、作出更大贡献基本建成全市两高示范区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示范区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增长潜力充分释放,经济增速在中心城区保持前列,经济年均增速7%左右,经济总量跨越2000亿元,进入全市前三,全辖税收总量保持全市行政区第一。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支柱产业加快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壮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加快育成,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32万元/人,全要素生产率跃升为全市标杆。成为重庆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西部金融中心、西部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国际门户枢纽的重要支撑,建设全市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在创造高品质生活上作示范。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教育、医疗、养老、体育事业发展水平进入全市第一方阵,社会保障更可靠、社会环境更和谐,加快弥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98.5%,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缩小到1.8:1,不断丰富智慧城市应用场景,使城市让市民生活更便捷,初步建成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现代城市和休闲旅游胜地的集中展示区,全力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

  

——在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上作示范。创造型、引领型改革先行先试,在要素市场化配置、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民生服务供给、公平竞争制度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基本建成高标准市场体系,制度性交易成本明显降低,营商环境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整体开放广度深度对齐北上广深中心城区,深度参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联动发展,大力提高与西部重要城市和川渝接点城市的互联互通水平,扩大经济腹地和服务半径,建立与东部地区的便捷通道,全力支持长江上游港口联盟建设,助推重庆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和口岸高地建设,基本建成内陆开放高地门户。

  

——在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上作示范。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实现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围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全面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全面完成市级下达约束性指标任务,环境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更加健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建成重庆山清水秀美丽之地重要展示窗口。

  

——在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上作示范。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明显提高。挖掘文化根脉、打造文化品牌,弘扬诚信文化、推进诚信江北建设,凝聚形成独具江北特色的城市精神,实现满足人民文化需求与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统一。加强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文化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实现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

  

——在增强治理效能上作示范。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更为彰显,政府作用更好发挥,行政效率和公信力显著提升,精细化治理能力显著增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显著增强,自然灾害防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安全保障能力更加有力,平安建设迈出重大步伐。

  

立足长江和嘉陵江环抱交汇的特点,把握长嘉汇两江四岸核心区重要定位,把做好长嘉汇这篇大文章作为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的主抓手,一以贯之、久久为功、持续发力。把金融作为长嘉汇的硬核,在投身西部金融中心建设上持续发力,确保辖区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金融资产规模、金融科技水平、金融高端人才集聚在全市乃至西部优势更加明显。把数字经济作为长嘉汇的动力,在建设智造重镇”“智慧名城上持续发力,数字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大幅提升。把商贸作为长嘉汇的活力,在助推打造国际消费目的地上持续发力,进一步增强江北商贸的国际范、特色度、吸引力,建成重庆消费首站和时尚高地。把两江四岸作为长嘉汇的美丽,在江北嘴片区整体提升上持续发力,加快打造两江四岸城市主轴上的最美篇章、精华部分。把扩大开放作为长嘉汇的加速器,在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上持续发力,走出一条体现内陆特点、江北特色的开放发展新路子。把夜经济作为长嘉汇的魅力,在打造潮流坐标特色街区上持续发力,充分挖掘具有文化底蕴的老旧街区潜力,放大九街、鎏嘉码头等乘数效应,不断提升含金量附加值。把民计民生作为长嘉汇的底色,在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上持续发力,让江北成为美好生活的幸福之城、宜居之地。

  

专栏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

2025

指标

属性

1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

8.5*

7*

预期性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2020年价)

14

17

预期性

一、推动高质量发展

3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2020年价)

25

32

预期性

4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3

3.5

预期性

5

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35

43

预期性

6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26.2

28.9

预期性

7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97

98.5

预期性

8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2094

2200

预期性

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

8.2*

6*

预期性

10

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73

76

预期性

11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4

6

预期性

12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47.5

52

预期性

13

税收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

82

90

预期性

二、创造高品质生活

14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

8.6*

7*

预期性

15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

1.92:1

1.8:1

预期性

16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32.4

15

预期性

17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2.8

13

约束性

18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岁)

78.5

79.5

预期性

19

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

38

60

预期性

20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个)

0.8

4

预期性

21

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5.62

6.1

预期性

22

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安全事故死亡率

0.023

<0.018

约束性

三、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23

进出口总额(亿元)

1751

1500

预期性

24

实际利用外资额(亿美元)

40.1

30

预期性

25

服务贸易总额(亿美元)

26

40

预期性

四、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26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16.5

市级下达

约束性

27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市级下达

约束性

28

地表水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

100

100

约束性

29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

90

市级下达

约束性

30

森林覆盖率(%

26.5

55

约束性

  

  

备注:1.带【】为五年累计数;2.凡带*为规划期年均增速。

  

按照党的十九大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的两步走战略安排,到二〇三五年我区将在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展望二〇三五年,将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地位更加凸显、支撑更加有力,资源配置能力和整体发展效率持续提高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把江北区建设成为绿色发展的示范。承接落实三个作用取得新的积极成效,综合实力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产业发展高端化、智能化、现代化特征明显,科技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相互交融,金融等若干产业具备全国影响力,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和平安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全面建成内陆开放高地门户,在国际化市场主体、功能设施、营商环境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建成文化强区、教育强区、人才强区、体育强区、健康江北,居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基本建成,生态屏障功能更加完善;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高品质生活充分彰显。到那时,一个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文化兴的现代化新江北将崛起于成渝地区,一个精致精美、繁荣繁华、宜居宜业、安定安康的高品质新江北将矗立于两江之滨,为全市实现“两高”目标提供示范、作出贡献。

  


  

第二章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 加快建设重庆创新发展示范窗口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落实科技自立自强要求,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以大数据智能化创新为引领,汇聚创新资源,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发挥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中的支撑作用。

  

第一节 推进创新平台建设

  

加强自主创新平台建设。紧紧围绕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推进长安汽车全球研发中心布局全球创新网络,支持望江加大风电齿轮箱、专用车等领域创新研发力度,实施种子企业、独角兽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建立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组建一批产学研综合体。布局一批技术水平领先、服务能力突出、具备推广价值的创新示范应用工程。注重产业协同创新,支持字节跳动数字创新中心建设,推动汽车+互联网产业创新,建成汽车业务全国总部;发挥重庆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作用,夯实金融科技发展支撑体系,带动金融科技企业向江北嘴聚集,争取建设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重庆基地,打造金融创新高地。全面融入成渝地区科技创新共建共享,积极参与成渝地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协作,推动优质资源向创新集中区域、科技园区、创新型优质企业聚集。到2025年,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达到12个。

  

强化科技成果转移孵化平台建设。用好用活西部唯一商标审查协作中心,发挥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城市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进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着力建设知识产权综合运营服务平台,探索建立知识成果交易平台。聚合金融、设计、咨询、法律、国际交往等资源,打造一批中试基地、认证中心,探索建立科技服务业产业园区,促进科技服务型企业集聚发展,引导科技型企业落户,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新高地。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打造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应用高地。

  

第二节 加快培育创新力量

  

聚焦汽车、家电、生物医药等重点优势产业和新兴技术发展需求,紧盯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空天科技等前沿领域,向上争取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和市级重大科技项目。围绕生产线,引进研发线,出台鼓励支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的具体措施,落实好企业投入基础研究的专项扶持政策,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开展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产品研发设计、检验测试等公共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扩大创新主体规模,推动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企业实现倍增。到2025年,企业研发机构达到100家以上,入库科技型企业达到3000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300家。

  

坚持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辖区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开展协同技术攻关与项目共建,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合创新。支持一批四不像科研机构加快发展,鼓励区属国有企业带头开展应用创新、管理创新。

  

第三节 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方针,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营造有利于人人皆可成才和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加快人才集聚,坚持外引内培并重,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人才集聚效应。实施产业人才攻坚专项行动,提高人才队伍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度、匹配度,重点打造一批江北工匠、规划建设、财税金融、科技创新等人才队伍,建设一批懂科技、懂产业、懂投资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适度超前储备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优质人才,为公共服务事业跨越发展打下基础。

  

优化人才生态,完善业绩和贡献导向的人才评价标准,强化对人才的物质和精神激励,鼓励人才弘扬奉献精神。健全完善激励各类人才在江北创新创业支持举措,推进江北英才计划,构建人才收益分配、权益分享激励保障政策体系,完善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不断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加大优秀人才奖励力度。优化服务保障,完善子女入学等配套措施,租购并举打造多元化人才公寓保障体系。

  

第四节 理顺创新体制机制

  

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管理职能转变,优化科技规划体系和运行机制,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创新科技项目管理机制,重点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抓监督,提升市场配置资源效率,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推动科技创新合作开放,抢抓一带一路机遇,与国际先进地区开展科技创新合作和技术转移。建立与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知名科研院所、高校、大型企业协同创新合作关系,构建开放式协同创新体系。

  

健全科技投融资体系。创新科技多元投入机制,探索设立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引导更多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促进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科研贷等各类科技金融产品扩面放量,加快建立以科技天使投资、科技信贷、科技担保、科技保险等为重要支撑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鼓励科技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实现融资发展,力争在科技企业上市方面实现新突破。

  

营造良好创新氛围,策划落地一批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峰论坛、学术会议、路演活动。加强科普工作、弘扬科学精神。推动众创空间提质升级,整合国有资产引导社会资源共同打造创新平台,集聚科技企业。建设高质量、规模化、专业型科技企业孵化器,完善全链条企业孵化体系,推动微企园向科技园转型,创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2025,新增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3家、众创空间5家,新增孵化面积5万平方米。

  



  

第三章 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加快推进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全力提升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

  

第一节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集群化、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建设,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筑牢经济发展基底。

  

培育新兴产业集群。以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储能及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产业为重点,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0%。全面深入推进数字化智能化与各产业各领域的融合发展,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密切跟踪全球最新科技动态,前沿布局基因技术、量子信息、未来网络、氢能与储能等先导产业,推动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积极构建先进技术应用场景和产业发展微生态。

  

巩固提升支柱产业。以做强整车企业为重点,推进汽车产品结构向中高端调整升级,大力发展轻量化、智能化、网联化汽车,加强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核心技术研发和核心产品开发,推进长安新能源换电模式成为国家标准,支持其在全国加快布局换电市场。推进军民融合,支持望江厂建设与升级,推动创新研发基地建设。巩固发展轨道交通等装备制造业。补链强链电子电器产业,紧跟世界家电产业发展趋势,优化海尔智能家电产业园,推广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促进家电产业向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速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通过工业数字化为汽车、电子电器、装备制造业赋能,推动企业上云行动,促进企业线上线下协同发展。

  

夯实发展平台。全面推进港城园区向生态园区、智慧园区、高新技术园区转型,加快腾笼换鸟步伐。协同两江新区加快释放鱼复工业开发区产能,以智能产业园区为目标牵引,有力有序布局新兴生产力,与港城园区协调发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分行业做好供应链战略设计和精准施策,形成具有更强创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应链。

  

专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点方向

                                      

汽车产业。围绕中高档轿车、越野车、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客车、新能源汽车、新型商用车等领域,推进长安汽车、现代汽车、金康新能源等整车企业结构向中高端升级。建设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园,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系统等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积极培育车载智能终端系统、先进车载传感系统、人车互联系统等智能汽车产品。建立汽车用塑料零部件项目及汽车零部件研发中心。引进上汽通用五菱、北京现代等重点整车企业的高端畅销车型,重点发展15万元以上轿车、SUVMPV等乘用车产品,力争新引入1—2个高端合资整车品牌。

电子信息产业。强化电机、压缩机、线路板、新型元器件配套产业发展,建设海尔超级工厂,提高智能家居产品规模和市场竞争力。依托海尔电子、紫光华智、博奥赛斯等企业,重点发展半导体晶圆代工、网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网络通信、电子元器件、行业电子,突破汽车、医疗等专业化系统级芯片等关键技术,培育车载显示、智能可穿戴设备等终端产品。力争到2025建成产值达到300亿元的智慧家电产业链群。

制造业升级行动。大力发展工业数字化,建立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智能化生产管理系统,保障供应链安全高效;实施技术改造工程,支持企业开展能效提升、清洁生产、工业节水等技术改造;深化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促进产业发展模式从以产品制造为核心,向产品、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转变。

  

第二节 全力打造西部金融中心

  

以江北嘴西部金融中心核心承载区为主要载体,强化发挥金融结算、资产转让、资金融通、绿色普惠、保险保障等功能,夯实金融载体、突出金融招商、优化金融生态,积极争取机构设立、产业扶持、贸易投资便利化等方面的政策倾斜,构建更具竞争力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业务创新体系。积极争取金融法院落户,设立互联网巡回法庭,不断优化金融业发展环境。力争到2025年,金融机构集聚度、存贷款余额和金融资产规模等指标在全市保持领先。

  

坚持金融机构与金融功能双集聚,增强协同效应。提升已有金融机构总部能级,大力集聚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传统金融总部企业及其新业态,加快布局支付结算、财富管理、汽车金融、消费金融、持牌金融机构的理财子公司等金融机构,争取一批知名外资或合资金融机构入驻江北。推动成渝两地区域股权市场和企业信息共享与业务创新合作,打造私募基金西部高地。以国家金融科技认证中心落地为契机,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引进、培育一批金融科技龙头企业,提档升级重庆金融云基地等平台,探索建设区域性金融科技监管信息平台,推动一批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创新应用项目落地。强化金融业务创新、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积极争取绿色金融、普惠金融、跨境金融、科创金融、供应链金融、消费金融、数字金融等金融创新试点实验室建设,鼓励行业龙头企业设立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金融机构合规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为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信用贷款等金融服务,加快建设西部地区有影响力的用能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打造供应链金融试验区、长江经济带(重庆)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全面推进金融开放,抢抓重庆开展(QDIE/QDLP)试点新机遇,稳步扩大金融市场双向开放,争取本外币合一银行账户试点,深化中新互联互通项目下金融合作,引进一批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推动形成重庆和新加坡金融点对点对接、带动成渝地区与东盟面对面合作的金融开放新格局。支持优质金融机构赴海外市场拿牌照、拿业务、拿份额,拓展离岸金融业务。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国内经济圈和东盟等国外经济体的金融交流合作,持续开展江北嘴跨境金融功能跃升行动,加大国金大讲堂”“江北嘴金融论衡活动影响力。

  

推进金融有效服务实体经济,完善民营小微企业首贷续贷中心功能,补齐政府性融资担保等短板,提高服务效能。大力发展直接融资,推动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探索设立政府产业引导基金,支持优质企业到各级资本市场挂牌上市,提升区域经济证券化水平。加快发展资产管理及资本市场服务体系,健全金融产业配套,完善金融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建强要素市场,争取区域性数据要素市场等在江北布局。强化江北嘴西部金融中心核心承载区高质量宜业、高品质宜居的城市功能,建设高档次国际社区。

  

专栏金融机构引进重点

                                      

积极引进大型国有控股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大型保险集团公司分行或分公司,重庆本地各类金融机构和新设立的金融及商业保理、要素交易所、财务公司、第三方支付等各类金融机构,证券公司及其控股参股的期货公司,推动私募基金西部高地建设;培育引进资产管理规模千亿以上的基金公司,国内外知名风投、PE公司、理财公司,以及消费金融公司,力争建成国际金融科技港、金融科技产业园、江北嘴国际投融资路演中心、度小满金融总部等重点项目。

  

第三节 全面构筑商贸发展新优势

  

完善多点支撑商贸格局。以国际标准、超前眼光建设电测村小苑片区项目,打造重庆繁荣繁华新地标,再造一个观音桥商圈,助力重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精心建设长安三工厂片区城市更新项目,打造川渝地标级商业综合体;全面提升江北嘴片区商气人气、打造高端购物目的地,将北滨路打造为商旅文融合发展经济带;全力支持寸滩国际新城建设,打造一港三区国际消费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商务中心。扩大商贸体量,推动东原D7、龙湖源著等商业体升级优化,加快建设重庆网街,构建多层次、差异化、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商圈。推动传统商贸向品牌化、网络化、个性化、特色化转型,强化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提升以大九街为首的不夜经济影响力、贡献度,丰富夜市、夜展、夜秀、夜游等夜间经济产品,新规划打造一批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探索建设全球时装、消费电子、汽车等时尚消费品首秀首发中心,挖掘一批山地秀场、江岸秀场、天台秀场,承接国际品牌首发、首秀活动。

  

第四节 加速发展现代物流业

  

围绕打造国家物流枢纽重要承载地,加快构建以果园港为主,郭家沱、朝阳河作业区为辅的港区布局。优化果园港区铁路支线功能,充分发挥水铁公联运优势,实现区内水运运能、进出港吞吐能力大幅提高。完善城市配送网络、分拨中心、配送网点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支持航运企业集聚发展;建设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交易结算平台。打造中新(重庆)铁公水空四式联运标准化体系,推动智能仓储、物联网、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在物流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加快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与物流业深度融合,发展智慧物流新业态新模式,提升物流数字化水平。推动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发展,引进和培育大型物流总部企业,支持本地物流企业拓展网络布局,鼓励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战略合作,助推各类物流协同发展。积极参与中欧班列(成渝)号、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航运和国际航空物流运营,提升公铁水空联运服务一体化水平。

  

专栏现代物流中枢建设重大工程

                                      

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完善果园港水—公—铁—空多式联运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西部国际陆海新通道集装箱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建设北煤南运港口物流基地。推进果园港枢纽经济产业园、果园港综合保税区、重庆海关集中查验场所、果园港智慧港口信息平台,推进辉联埔程、中新互联互通多式联运等项目建设,加快果园港集疏运智能分拨中心、果园港智能交互停车中心建设。

供应链物流体系建设。以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需求,以及粮食、钢材、煤炭、化工原材料等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资源为重点,优化物流组织方式,打造大宗商品物流供应链服务体系。

  

第五节 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

  

引导制造企业向产业链前端研发设计和后端售后等服务环节拓展,推动生产型企业创新服务供给,提升制造业服务化水平和全产业链价值。鼓励服务业企业与制造业企业跨界联合,逐步向制造+服务产品+服务转变打造西部咨询中心加快发展时尚创意设计研发、技术转移转化、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等服务;大力发展品牌营销、网络科技、物流展示、影视传媒等劳动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产业;积极发展工程设计、咨询评估、投资与资产管理、法律、会计审计、信用中介等服务,提升专业化水平,为创新发展提供全链条、产品生产全周期的服务体系。以江北嘴、观音桥、北滨路沿线、港城园区等为载体,打造专业楼宇,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加快培育专、精、特、新的本地专业咨询公司,积极创建专业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到2025年,专业服务业总收入力争突破50亿元。

  

第六节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优化升级

  

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供给,推动家政、托育、培训等生活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打造跨界融合的新业态新模式。稳步发展教育培训业,促进教育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有机结合,强化全区人力资源深度开发,结合产业需求发展职业教育。培育发展社区民生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养老托育服务,推进高端家政服务、宜居服务等产业发展。提升社区生活性服务业组织化水平,塑造社区商业服务示范性项目,提升社区服务的个性化、规范化、便利化、品质化,推动消费方式由生存型、传统型、物质型向发展型、现代型、服务型转变。

  

第七节 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用好智能江北建设先行优势,坚定不移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创新发展之路,按照优化完善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云联数算用全要素群、住业游购娱全场景集思路,在打造智造重镇”“智慧名城上走在全市前列。

  

高质量打造智造重镇。遵循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方向,加快发展三线经济,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数字内容、超算等数字产业,持续做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积极培育智能化新产品、新模式、新职业。拓展可穿戴设备、无人机、智能家居等产品形态和应用服务空间,创造数字交易的有效需求。打造数字文化创意产品、数字服务产品、公共数字资源在线交易等数字化交易平台,推动数字产业快速发展。培育数字领军企业和高成长企业,支持数字型中小企业发展。加快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步伐,实施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行动,建成一批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无人车间和无人工厂。创建重庆市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区。

  

高标准建设智慧名城。以智能中枢建设为核心,以智慧社区建设为基础,强力推动全量数据资源总汇聚、全域数字化系统总集成、全区服务管理总协同,着力实现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生产生活一码通用、风险防控一体联动、产业发展一图统揽,持续推动城市治理模式创新、服务模式创新和数字经济发展模式创新。开发培育智能化应用场景,挖掘数据资源的商用、民用、政用价值,拓展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文旅、智慧社区、智慧家居、智慧生态、智慧城管、数字公安、智慧市场监管等智能化应用。实施云长制,强化数据资源汇聚能力,加快建设政府数据统一共享开放平台,释放数据资源价值,保护信息安全,提升全民数字能力。

  

专栏数字经济发展重点工程

                                      

数字产业发展平台建设。全面提升保利大数据产业基地、江北嘴金融云基地、科金中心、新型网商产业园、电信五里店数据中心,开展港城园区智能化升级改造,建设桥溪河海尔智能装备产业园、高端生物医药产业园,提升打造鱼复智能制造装备园,加快打造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园、智能汽车电子产业园,启动建设南桥智汇港。

网络安全综合保障能力建设。提高网络安全应急响应和反制能力,加快大数据、智能化时代网络空间安全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风险评估体系、网络空间安全态势感知体系、企业级数据安全防护体系、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

实体经济数字化融合。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布局一批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鼓励发展数字化转型共性支撑平台和行业数据大脑,推进前沿信息技术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持续壮大数字产业,以数字核心突破为出发点,推进自主创新产品应用。鼓励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互联网+等新模式新业态发展。促进数据要素流通,实施数据要素市场培育行动,探索数据流通规则,深入推进政务数据共享开放,开展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试点,建立政府和社会活动的大数据采集形成和共享融通机制。

  

第八节 建设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先行区

  

优化健康产业结构,增加健康服务和产品供给,加快构建大健康产业体系,打造精品式生物医药产业特色集群、医康养融合示范高地,到2025年,生物医药企业达到100家,力争实现营收500亿元。

  

加速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健全完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形成系统性强、匹配度高的政策支撑体系。推动港城园区高端生物医药产业园创建全市生物医药重点园区,积极争取纳入全市基因检测技术应用示范中心网络化布局,建设细胞制备中心、干细胞与再生医学产业化示范基地。培育造就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具备发展前景的高质量市场主体,加大对龙头企业支持力度,引育基因工程、干细胞工程、手术机器人、植介入材料、生物芯片、生物药品制造等行业的隐形冠军独角兽企业。建立高校、医院、企业三方联动机制,在市场信息、临床试验等方面扩大合作,集聚国际高端医疗资源,争取先行先试国际前沿的药物及诊疗技术。

  

着力培育大健康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康体美容、高端医疗、健康管理、远程医疗等业态,培育引进专科医院,撬动国际化高端医疗资源落户,打造区域医疗资源集聚高地。推进健康医疗大数据智能化应用,打造升级版零距离医康养闭环服务圈。大力发展健康养老产业,构筑医养结合新模式,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新常态,兴办康复医院、老年护理、专业护理学校等医养机构。积极发展体验旅游、特色旅游、养老旅游等产业,促进大健康与大文旅深度融合。推动发展体育运动产业,打造高能级运动旅游项目,培育特色品牌赛事,举办国际级的体育赛事活动。努力构建医疗、养老、保健、体育融合发展的大健康产业格局。

  

专栏大健康产业发展重点方向

                                      

生物医药方面。以开发肿瘤、心血管疾病等大品种药物为方向,加快培育靶向治疗药物、基因工程疫苗、重组疫苗等生物技术药;推动中药及中成药优势产品发展;加快开发体外诊断试剂高性能医学影像等产品;通过GLPGCP实验室等医疗器械共享平台的打造,建立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链,吸引高校人才、科研人才将其专利在区内实现成果转化,实现专利成果的产业化,打造生物医药产业研发成果转移转化高地。

大健康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引进培育专科医院,扩充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能力。联合头部企业,撬动社会资本,加快推进下沉式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发展智慧养老、智慧健康等线上服务业态,推广应用基于物联网的健康监测检测、智能筛查预警、慢病管理、居家康复等综合健康信息服务。加快建设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构建卫生健康数据云、全面智能监看管理服务平台、智能传染病预测平台等关键设施。推动大健康与大文旅深度融合,加快推进一批旅游康养聚集区和养生旅游项目建设。引进国内外大型商业健康保险机构,支持开发覆盖医疗、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应用等多领域的医疗险产品,拓展健康保险产品和服务供给。

  

第九节 推动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

  

加快转变基础设施发展方式,提升基础设施的系统化、协同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水平,力争到2025年,传统基础设施成网提速,运行效率、整体效益和服务品质明显提升,新型基础设施发展实现突破,一体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构建形成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

  

提升交通承载能力。配合全市推进轨道交通网建设,加快建设轨道上的主城都市区,坚持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协同完善多层次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稳步推进轨道站点周边品质提升,积极推动P+R”停车场建设,高效推进城市轨道交通TOD综合开发工作,增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及站点。优化完善路网体系,加快完善六横十三纵的城市骨架路网结构,重点加强跨江大桥、节点立交建设,推动大通道建,强化节点通行能力,提高交通转化效率,结合重点片区开发,推进江北嘴、观音桥、郭家沱、唐桂、五宝等重点区域道路建设,持续开展次支路网和打通断头路”“瓶颈路建设,改善局部微循环,提高路网通达性。围绕江北山水特色、城市文化、人文生活,建成以山城步道、人行道、骑行道以及城市过街设施为主的高品质慢行网络,突出山体”“江岸的立体城市特色,建设165公里的山城步道。推动长江黄金水道运能提升,优化果园港区铁路支线功能,推动寸滩国际新城建设。

  

专栏重大交通建设项目

                                      

轨道交通。建成4号线二期(唐家沱至王家城)、5号线一期南段(忠恕沱站)、9号线一期(李家坪至何家梁)、10号线二期(鲤鱼池至曾家岩)等,启动4号线西延伸段(桂花园至大石坝)、15号线(复盛高铁站至现代大道),配合推进8号线(望江片区)、12号线(华新街—观音桥—九街)、16号线(港城北片区)、18号线延伸段(太平冲至港城)、20号线(鱼嘴片区)、21号线(宏帆路—大石坝—土湾大桥)、23号线(宏帆路—鸿恩寺片区—鹞子丘片区—港城片区)、26号线(江北嘴片区)、28号线(华新街—红旗河沟)等前期及建设工作。推进五里店、红旗河沟等34个轨道站点提质增效工程。选取站点设置“P+R停车场。试点进行TOD综合开发。

城市道路。推动大通道建设,加快三横线扩容改造、渝长复线进城连接道、三纵线北段(红岩村大桥至柏树堡立交、柏树堡立交至北环立交改造)、五纵线扩容改造、郭家沱大桥及六纵线、曾家岩大桥连接道、土湾大桥等项目前期及建设相关工作。加快结构性干道建设,推进北滨路西延伸段、北滨路东延伸段、建新西路、黄观路、海尔路、港城西路延伸段等新建或改扩建工程。强化节点通行能力,推进盘溪立交、大石坝立交、大庆村立交、蚂蟥梁立交、建新西路立交、黑石子立交、海尔路水口立交等新建或改扩建工程。完善重点区域路网体系,启动江北嘴地下贯通工程、观音桥商圈西大道、观音桥商圈北大道二期、鹞子丘一路二路三路及五路、小苑片区路网、唐桂新城栋梁半岛路网、望江片区铜锣峡隧道、花红湾隧道、望江隧道、郭兴路等项目建设。

慢行系统。完成江北城步道、鸿恩步道、盘溪河步道、石马河滨江步道、石子山步道、观音桥步道、溉澜溪步道、两江四岸核心段步道、唐家沱步道、铜锣峡步道、铜锣湾步道。建成大农立交桥下双碑大桥支路口人行天桥、大川滨水城宏桂路处人行天桥、宏帆凤凰湾人行天桥、新城馨苑人行天桥。

  

加强市政管网及防洪基础设施建设。持续实施老旧管网改造和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加强供水互联互通和应急备用水源建设,城市公共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完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加强智慧水务建设,强化水质监测工作,水质综合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优化水资源配置。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供水,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排查整治防洪薄弱点,消除防洪安全隐患,实施干流防洪护岸综合整治工程。

  

专栏市政管网及防洪设施重点项目

                                      

推进唐桂新城综合管廊工程。扩建鱼嘴水厂,完成鱼复园区管网完善、富强黎明社区排水管网缺失补建、忠恕沱提排站改造、铜锣峡管网建设、溉澜溪茅溪区块排水管网建设、罗汉河管网建设、五里店三洞桥区块排水管网改造、猫儿石区块排水管网改造、江北农场盘溪区块排水管网改造等工程。完成渔人湾码头防洪等级提升改造工程等项目,实施铜锣峡岸线生态修复工程等项目。

  

配合全市完善能源保障体系,增强安全清洁的多元化能源供给能力。构建内畅外通的多渠道能源设施网络,优化升级区内能源网络,提升能源输入通道。加强能源设施建设,扩容改造电力基础设施,完善输配电网络。

  

专栏10 能源设施重点项目

                                      

电力设施。推进太平冲110 KV输变电工程、鹞子丘110 KV输变电工程、铁山坪35 KV输变电工程、南桥寺110 KV变电站3号主变扩建工程、长安江陵移交110 KV输变电(一期)、鸿恩寺 220KV变电 站3号主变扩建工程、港城园 区 B 110KV变电站迁改工程、港城园区10KV阳钢胜钢线 1#—10#电缆迁建改工程、桂花街—汇川路 110KV 线 路工程、南石路 220KV 变电站 110KV 送出工程、北大街110KV输电工程、复盛220KV变电站 110KV送出 工程、长安移交110KV输变电工程(一期)、江北城—长安厂110KV线路工程。

燃气管线。完成红锦大道气源主干管线扩建工程、黄观路主干管线新建工程、新北路老旧主干管线改建工程、小苑及电测村片区管线新建工程、部分老旧小区管线改建工程、港城工业园B区部分管网建设、鱼嘴郭家沱聚居区管网建设五宝镇燃气管网新建工程。

  

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现代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等应用,超前布局引领未来的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布局5G、大数据中心、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提升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水平,为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提供基础支撑。着眼汽车、金融、大健康、文旅等产业发展需要,谋划建设区域性、行业性的数据存储分中心,引导企业合理布局建设专业数据存储分中心。聚焦全区产业转型发展方向,推进打造大数据中心、产业互联网平台、人工智能服务平台,引进培育产业技术服务平台、产业孵化服务平台。加快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平台和公共服务智能化应用,大力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改造和新型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争到2025年,5G网络重点区域覆盖率达90%以上,数字化转型支撑能力大幅提升。

  

第四章 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努力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把落实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按照畅通循环、扩大需求、优化供给、增强后劲的思路,探索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

  

第一节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发挥更大作用

  

在国内大循环中找准方位、明确靶点,更加精准、更高水平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为抓手,推动各类先进要素和资源在江北自由集散、充分涌流。增强综合竞争优势,更好地代表成渝地区参与国内国际分工协作,提升对国内大市场的贡献度。

  

围绕一带一路建设、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发展、东部三大城市群发展等重大国家战略,进一步强化战略对接、政策对应和项目承接,在深度对接、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展示江北作为,打造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核心区。以果园港国家航运枢纽为接点,构建出渝出海大通道,打造国内国际投资贸易战略枢纽的重要节点。进一步加强与邻近地区、西部各省区、东部地区和长江沿江各省市的经济合作,深度融入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战略互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在联合协作、优势互补中加速发展,强化外资、外贸、外经、外事四外联动,构建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多流汇聚新优势,打通对外出口的新路径。

  

主动对接市级平台,完善对接两江新区开发开放平台机制和协同合作机制,进一步融入两江新区协同发展。探索成立双方沟通对接的特设机构,加强与市级平台在信息共享、事务管理和经济社会建设等方面的交流,建设一支与市级平台对接的专业人才队伍,提高对接工作的效率和实效性,实现精准衔接,力争在产业协同、税收优惠等领域开展更多合作。支持寸滩国际新城建设,推动保税文化贸易试点落户,支持开展面向全球的保税文化艺术品展览、拍卖、交易等相关业务。高质量实施中新多式联运示范基地等重点合作项目,充分发挥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功能,深化大数据智能化领域合作,围绕教育科研、医疗健康、文化旅游、城市规划管理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高标准推动自贸试验区建设,大力发挥果园港铁公水国际货运枢纽作用。

  

第二节 全面促进消费

  

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顺应消费品质化、智能化、多元化、服务化升级趋势,营造高品质消费空间,构建多元融合的消费业态,助力重庆国际消费中心城区建设。

  

推动观音桥商圈改造升级,提升重庆IFS国金中心高端品牌集聚度,打造特色滨江商业,加快推动长安三工厂片区更新、星光68二期等重点项目实施,巩固拓展中高端消费格局。大力发展不夜经济,推动鎏嘉码头、九街、江北嘴等打造全国驰名地标,丰富夜市经济文化内涵,为消费者提供更多样、更丰富的夜消费场景和空间,积极探索传统商场灵活营业模式,举办深夜食堂、深夜超市、深夜剧场等系列活动,擦亮江北夜市经济名片。聚焦商务发展数字化、互联网化、智能化新趋势,推动跨界融合、线上线下融合,引进培育一批知名电商企业,逐渐形成由上游供应商、中游平台商、下游消费者组成的完整的电子商务全产业链。积极争取在区开设免税商场,开展离境退税服务,促进消费回流。扩大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文化旅游消费、健康养老家政消费、培训托幼消费等消费新热点,打造智慧商圈,创新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美丽经济,探索发展虚拟场景消费,培育发展新型消费。组织开展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国际化展会及大型赛事,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着力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增强消费市场活力。

  

做优消费环境,制定促进消费的系统性政策措施,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保护消费者权益。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建立市场监测、用户权益保护、重要产品追溯等机制,完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和消费后评价制度,规范发展消费金融,建立消费领域信用监管体系,确保消费者安全消费。

  

第三节 拓展投资空间

  

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以高质量投资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聚焦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生态环保、科技教育、公共卫生、物资储备、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既有需求又有空间的短板领域,以重大项目为平台和载体落实全市两高示范区接续发力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示范区争创,切实发挥有效投资对推动重大战略实施的支撑作用。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高水平打造两江四岸滨水空间,全面推动老旧小区改造,加快培育新增长点。发挥重大项目骨干支撑作用,围绕两新一重重点领域和短板领域,实施一批强基础、增功能、利长远的重大项目。加大项目谋划储备力度,完善区级重大项目三年滚动规划、五年储备库机制,建立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项目库,筑牢扩大有效投资的基础。提高投资有效性,紧扣国家发展战略,立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让更多基础设施投资强弱项、增动能,产业投资调结构、促转型,民生投资重精准、强质量。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创新。提高政府投资质量效益,强化项目池”“资金池”“资源要素池对接,推动资金资产资源三资融合。创新投融资模式,打通民间资本进入传统基础设施领域的渠道,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筛选一批符合条件的项目通过PPP等模式实施建设。利用好我区金融机构集聚度高的优势,为企业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引导各类金融机构主动加强融资对接,畅通多层次、多渠道的融资对接机制。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促进投资要素使用与有效投资领域紧密衔接,形成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发挥好投资项目基础数据库的关键支撑作用,通过制度+技术系统综合改革,全面提高投资综合服务水平。

  


  

第五章 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争创成渝合作引领示范区

  

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全面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紧盯建设两中心两地目标定位,深度参与构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局,以努力争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示范区为统揽,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齐心协力办好合作的事,助力重庆提升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影响力和区域带动力,建成成渝地区的形象展示窗口、重要功能枢纽。

  

第一节 协同推动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整合提升优势产业,抓好园区共建、招商共引、企业共育,加快构建高效分工、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相互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抓住优化调整重大生产力布局契机,积极参与共建高水平汽车产业研发生产制造基地、世界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特色消费品产业集群、西部大健康产业基地,共同建设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示范区。积极参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国内城市群经济圈以及东盟等国外经济体的金融交流合作,鼓励江北嘴金融中心与成都交子金融中心深化务实合作,推动打造西部金融中心。协同培育发展数字经济,力争建成重庆市数字经济发展示范区。强化与成都市青羊区等地合作共建有巴蜀特色的国际消费目的地。依托高铁直通、航空直飞等交通优势,共同打造成渝地区同城新兴旅游市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旅游先行示范区。共建内陆国际物流枢纽,加快构建果园港与成都青白江铁路港两个国家级物流枢纽的合作联动机制,助推果园港参与长江上游港口联盟。

  

第二节 强化公共服务与生态环保共建共享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便利化,创新就业、教育、医疗、文化、体育、养老、市场监管等宽领域、制度性合作探索。实施六大便捷行动,推动户籍便捷迁徙、居住证互通互认、两地就医直接结算、养老保险关系无障碍转移、公租房保障范围常住人口全覆盖等政策落地,总结推广政务服务异地通办等经验。共同挖掘文化艺术、旅游产业等方面合作亮点,推动优质资源与优质企业对接,合力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继续建好用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江北区形象展示中心。抓实生态环境共保共治,协同建立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在跨流域跨区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上开展探索。

  

第三节 联动打造内陆改革开放与创新高地

  

全面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加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建设合作,共同推动中新互联互通多式联运等项目建设。依托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优势,积极协同开展首创性、差异化改革,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助推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主动融入成渝地区政务服务一体化,扎实推进首批财政支持深化民营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综合改革中央试点,加快推进成渝两地企业资质互认。聚焦汽车、家电、生物医药等重点优势产业和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空天科技等新兴技术发展需求,推动布局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助力共建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积极参与成渝地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协作,主动对接成渝地区科技成果,参与共建共享成渝地区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推进建设一体化技术交易市场,协同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产品,吸引更多科技成果在江北转化,积极推动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江北。

  

第四节 完善合作机制与政策协同

  

健全友好城市战略合作领导小组工作机制,抓紧落实与四川省德阳市、泸州市等各城市之间的合作事项,健全产业、创新、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等专项合作机制,分领域策划和推进具体合作事项和项目,新签约一批战略合作城市,广泛开展结对合作。完善成渝地区人才服务激励政策和人才协同发展机制,探索建立户口不转、关系不转、身份不变、双向选择、能出能进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推动成渝地区人才自由流动,加强干部人才互派交流。推进交通、物流互联互通,加强供应链合作,推进金融业互动发展,搭建完善企业交流平台,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成渝地区民营企业交流合作,提升企业合作实效。加快建立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市场主体信息共享与互认机制,健全营商环境投诉举报、处置机制,建立健全司法协助和合作工作机制,构建公正高效权威的区域法治环境。

  

专栏11 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示范区重点专项

                                      

交通基础设施网络联动。谋划实施一批对外通道建设项目。支持京昆高铁西昆公司加快项目建设。全力支持铁路东环线枢纽等项目建设,加强与渝邻、渝长高速公路融合发展,增强与重要枢纽的快速通达能力,提升与周边地区的互联互通水平。

科技创新平台打造联动。协同提档升级3个市级新型研发机构、4个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7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际消费中心城建设联动。协作培育绿色消费、定制消费等消费新业态,积极引进品牌店、旗舰店和体验店等首店品牌,共同打造首店经济、国潮经济、夜间经济、假日经济等。协同开展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国际化展会及大型赛事,增强市场消费活力。

  

  

第六章 深度融入“一区两群”发展 充分释放空间优化效应

  

突出江北在两江四岸核心区和中心城区的功能定位,主动融入长嘉汇、广阳岛、枢纽港等两江四岸核心区六张新名片建设,立足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统筹规划、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公共空间,因地制宜构建一带四核四片区空间布局,即两江生态经济带、四个核心区、四个特色发展片区,助推主城都市区一体化建设,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

  

第一节 深度融入“一区两群”协调发展

  

建立与一区两群协调发展相适应的区域发展机制,促进资源要素自由高效流动,深化毗邻区县合作,增强带动能级,更好发挥中心城区核心作用。

  

加强与两群地区合作对接。落实一区两群区县对口协同发展机制,积极引进一批带动强、质量优的区域协同发展重点项目,强化中心城区担当,实现与两群地区产业优势互补与合作共赢。抓实重庆市消费扶贫馆推广应用,发展壮大中国西部消费扶贫中心。

  

完善重点片区开发推进机制。确定重点片区开发的任务内容、主次责任、考核要求,落实推进责任,加快形成分工明确、运转有序、高效推进的工作机制。落实协调发展理念,调整优化重点片区开发建设机制,建成区着重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整体品质,新片区注重规划优化、加快实施进度,强化重点片区开发时序、力量摆布和资源配置的综合统筹。

  

第二节 提升发展两江生态经济带

  

以长江、嘉陵江为发展主轴,两江生态经济带是中心城区“两江四岸”的重点区域,是汇聚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发展带、交通带、人文景观带和国际交往带,充分发挥承上启下,东西联动,通江达海的作用,全面体现国际消费、国际交往、商务中心、商贸消费、都市工业、时尚创意文化、休闲娱乐与滨水宜居宜业高品质生活等城市核心功能。分段提出东拓西优南拥北联中强功能优化策略。

  

西段地区包括江北嘴以西地区,重在提品质,建设世界知名商圈和金融中心。主要以江北嘴高端商务区、观音桥商贸消费区、玉带特色商城为核心,以北滨路慢生活休闲体验生态经济带为纽带,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带、滨水城市风貌形象展示带。有序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提升交通便捷度,综合改善高密度人口社区居住环境,提升宜居宜业宜游滨水城区品质。

  

中段地区包括寸滩至鱼复地区,重在强能级,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国际消费集聚区和国际航运物流枢纽。以寸滩国际新城、鱼复工业开发区和果园港国际航运枢纽港为重点,整合优化区域资源,打造“国际交往、商务消费、科技服务地带,加快工业转型发展提质增效。以铁山坪、鱼嘴镇等特色滨江生态区为主要支撑,建设产城融合示范区。

  

东段地区包括郭家沱和五宝片区,重在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以望江厂片区城市更新为重点,望江厂、望江镇、忘忧谷为主线,建设重庆军工厂区的更新示范地、两江四岸自然与人文辉映的人民小镇、广阳岛片区生态转化的先行引领地以五宝城乡统筹示范区为抓手,围绕城旅、农旅、文旅等方面,打造都市后花园、市民养心地

  

南拥和北联,以两江为主轴,江北整体向南和对岸渝中、南岸、沙坪坝联动发展;整体向北联结、联系、联动,从交通、功能、形态、气质、品质等方面,体现江北的门户、枢纽、引领作用。

  

第三节 做强四个经济发展“极核”

  

观音桥世界知名商圈、江北嘴西部金融中心核心承载区、寸滩国际新城、果园港内陆开放高地门户核心区,作为中心城区重要增长极,集中体现城市的世界商贸中心、金融中心、交往中心、开放中心地位。

  

一、观音桥世界知名商圈

  

主要包含观音桥街道、华新街街道。积极融入重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引领都市消费新时尚,建设世界知名商圈,重点展示中心城区的商贸文旅产业发展与创新。持续推动观音桥商圈升级扩能,凸显时尚商圈、打造智慧商圈、升级生态商圈,优化文旅融合的吃住行游购娱一体化空间布局,争创全国示范步行街。新建重庆网街,联动北城天街、大九街等特色商业街区,加快推进野水沟影视文旅基地、董家溪跳蚤市场、衬衫厂创业文化街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升级喵儿石、北仓等文创街区,将城市记忆、文化片段、生活场景、商业空间有机融合,实现业态、形态、生态、文态四态合一,做靓不夜经济名片。推动互联网+、动漫游戏、时尚文化等新经济新业态加快发展,打造创新创业集聚中心。

  

二、江北嘴西部金融中心核心承载区

  

主要包括江北城、五里店和寸滩街道部分地区。着力提升金融商务功能,共建金融极核、智慧半岛,重点展示中心城区的金融业创新发展与服务能力。努力提升金融中心能级,优化布局综合商业体、高端酒店、特色商业街、商务写字楼,发展高端商贸商务业态,打造高端消费新地标推动打卡观景点、街头直播、室内文旅经济、云端经济等商旅文新业态融合创新发展。发挥好全国商标审查协作中心作用,依托重咨集团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专业服务业,推动楼宇经济发展,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与运营中心建设,打造西部咨询中心。全面融入长嘉汇大景区建设,恢复环江北嘴水岸自然生态,打造生态担当、文明承载、城市彰显的空间载体,深入挖掘江北嘴独特的人文气质与现代的都市景观资源优势,推动都市文化旅游发展,彰显记忆之城、未来之城的独特魅力。

  

三、寸滩国际新城

  

主要包括寸滩国际新城和港城园区等重点发展区域,是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承载地、城市形态展示新高地、对外开放新窗口、科技服务业聚集区、智能制造孵化基地、城市中心的绿色生态区。重点发挥承上启下、承西启东的作用,对接上段地区商贸金融资源、引导下段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重点展示中心城区的国际交往与产业孵化能力,推动寸滩金滩。对标世界一流,系统规划,精心设计,聚焦旅游、贸易、窗口等功能,发展国际交往、总部经济、特色文旅、邮轮经济等,打造国际交往功能突出、总部经济引领、高端国际消费集聚的综合性邮轮母港。推进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江岸生态空间,推动产城融合互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高水平建设双溪河—东风船厂功能联动区。推动港城园区向智能化、信息化、科技创新园区转型升级,加快形成智能制造研发、物联网、工业软件、芯片研发、数据中心、生物医药、新一代智能汽车等产业集群;与西部咨询中心、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相互配合,建设科技服务业集聚区,积极争取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吸引高水平研究团队落户,形成一批科技服务产业集群,助推下段地区制造业转型升级发展。

  

四、果园港内陆开放高地门户核心区

  

主要包括鱼嘴镇部分区域。以果园港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联动珞璜港、龙头港、泸州港、新田港,推动组建长江上游港口联盟,打造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和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建设重庆内陆开放高地门户核心区,集中展现服务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完善国际物流与内陆开放功能,形成铁空水公联运模式,打造城市对外开放展示窗口。以中新合作示范项目、自贸试验区、B型保税物流中心为依托,借助果园港、中欧班列(成渝)号第二始发站、铁空水公便利,构建多式联运枢纽。通过技术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和物流服务能力提升,强化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联动,发展现代物流、中转贸易、物流制造三位一体的产业体系,形成港—区—产—城闭环物流产业生态圈,打造果园港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内陆地区国际物流分拨集散中心和西南地区汽车及零部件物流分拨集散中心,大力发展 保税+展示交易保税业态,助推打造果园港枢纽经济产业园、果园港综合保税区、重庆海关集中查验场所、大宗生产资料交易平台、果园港智慧港口信息平台,探索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增强开放平台集聚辐射作用。

  

  

第四节 加快发展四个特色片区

  

两石特色商贸文旅双创片区、铁山坪郭家沱绿色发展示范片区、鱼复高端智能制造发展片区、五宝城乡融合示范片区,是城市核心区域的拓展区,充分展示江北在创新创业、绿色发展、智能制造、城乡融合等方面的发展潜力和建设成就,彰显中心城区发展的活力、魅力、动力和张力。

  

一、两石特色商贸文旅双创片区

  

该片区主要包含石马河街道、大石坝街道。以石子山、南桥寺、玉带新城、盘溪、大石坝等为重要节点,大力发展智慧产业、电子商务、体验购物等新产业、新业态,与观音桥商圈互动发展,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创新创业聚集区。深化长安四工厂用途研究,推进工业用地“退二进三”。推动玉带特色商城、洋炮局1862等重点项目建设,挖掘辖区内徐悲鸿故居、黑院墙等文化艺术资源,打造盘溪文化艺术街区;提升龙湖源著天街、东原D7等高端商贸综合体人气,打造现代东原、活力北滨、文化老街三大特色街区。打造南桥智汇港、石子山创业街区、盘溪印象文化创意产业生态区。着力解决石马河—大石坝街道老旧小区的停车难、设施缺、环境差等问题,完善片区道路系统,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及海绵城市建设。滨江地带打造高品质绿色生态景观带、高品质公园和滨江高品质住宅区,注重与商业中心的纵向连接,实现人群在商业地带、文化旅游地带、滨江景观地带之间的相互引流,延展城市空间价值。

  

二、铁山坪郭家沱绿色发展示范片区

  

该片区主要包含郭家沱街道、铁山坪街道部分区域,位于重庆东部生态城核心区,是广阳岛片区协调管控区和重庆铜锣山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铁山坪片区以升级“铁山十景”为抓手,集聚发展文旅康养业态,郭家沱片区以打造望江主题小镇为目标,围绕望江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充分挖掘片区独特的民俗文化、生活风情、生态风貌,通过实施“拆改留”,促进城市有机更新,形成绿色生活、智能生活、文化生活的样板。严格落实广阳岛协调管控区要求,深化区域控制性详细规划,实施铜锣湾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快构建“五横三纵一轨”骨干交通路网格局,推进渝长高速、渝长复线、望江隧道、花红湾隧道、铜锣峡隧道横向交通,快速路六纵线、郭兴路、郭鱼路纵向交通,轨道4号线二期建设。发展水上巴士等特色交通,衔接广阳岛、寸滩、朝天门等节点,助力打造朝天门至广阳岛生态观光航线精品线路。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防洪排涝能力。实现岛、湾、城高效联动,产、城、景有机融合,与广阳岛整体规划、协同建设体系完整的“长江风景眼”,共同发挥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作用。

  

三、鱼复高端智能制造发展片区

  

该片区主要包含复盛镇和鱼嘴镇部分区域,是两江新区鱼复工业开发区的核心主阵地之一,协同龙盛片区以多元融汇的城市发展战略打造产城融合新区,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国家级先进制造业平台功能。打造以产促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都市功能拓展新区,推进片区商业发展,形成购物、酒店、休闲、娱乐、文化、餐饮一体化区域购物中心。建设中国有影响力的汽车城,提升以乘用车为主的汽车整车及各类配套零部件的生产能力,重点发展“新能源+智能”汽车产业,集中打造汽车研发基地,协同两江新区创建西部最大的集“汽车研发、汽车制造、汽车后服务、汽车文化”等功能为一体的汽车城。

  

四、五宝城乡融合示范片区

  

该片区主要指五宝镇范围,以明月山、明月湖、滨江带等为重要节点,坚持绿色发展、突出生态特色、科学划分区域的原则,依托区位优势,充分发挥五宝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不断夯实基础设施、优化产业布局,加快推进“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协调发展,营造舒适优美人居环境,加快城乡融合发展进程。按照“一轴、四区、五中心”的空间结构功能布局,以马万路形成纵向城镇发展轴,围绕西部明月山生态保育区、北部文旅融合休闲区、中部城旅融合康养区、西南部农旅融合体验区,共同构建北部御临风情度假中心、西部明月湖湖滨湿地田园体验中心、南部干坝滨江山地田园体验中心、中部魏家坝田园体验中心以及明月湖东侧的城镇综合服务中心,加快建设成为重庆中心城区城乡统筹示范区、乡村振兴和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新标杆。

  

  

  


  

第七章 统筹城市提升和乡村振兴 促进城乡全面融合发展

  

大力实施城市提升行动计划,优化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内涵,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全面融合发展。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体系,着力实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全面融合、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第一节 率先推进城市能级现代化

  

坚持以人为核心,强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彰显城市的经济品质、人文品质、生态品质、生活品质,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美好环境,加快建设国际化、绿色化、智能化、人文化的现代城市。

  

强化规划引领作用。强化城市品质提升和城市功能优化,助推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目标融合互动,统筹经济、生活、生态、安全需要,建立完善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以智慧、生态、人文、创新、开放、时尚等要素为城市品质特征,强化规划对城市建设的引导和管控,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加快推动海绵城市、韧性城市等规划编制,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权威性。加强规划间的沟通衔接,保证规划思路的统一性,使规划适应时代要求,符合发展规律。

  

展示城市人文风貌。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提高城市建设标准和水平,着力提升城市的金融辐射、商贸服务、物流保税、人文旅游功能。挖掘和整理巴渝文化,把历史文脉有机融入美丽山水和城市记忆。打造一批传统风貌区、山城老街区、特色老社区,植入巴渝优秀文化元素,彰显历史底蕴和文化魅力。大力实施文化珍珠链战略,推出洋炮局1862、寸滩老街等历史文化街区,活化保定门、测候亭、明玉珍睿陵、香国寺、任家花园、黑院墙、四甲湾民居等人文景观,强化历史建筑传承保护,推动城市有机更新。持续办好长江上游城市花卉艺术博览会,积极谋划智慧旅游高峰论坛、徐悲鸿艺术展及悲鸿讲堂等会展活动。

  

加强城市美学设计。完善重点区域总体形象设计管理,加强城市建筑形态控制,高标准打造两江四岸滨水空间,提档升级长嘉汇大景区江北嘴片区。加快推动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等自然公园保护建设。实施江北嘴大台阶生态化改造,重点打造莺花渡”“莺花巷”“莺花厢等特色主题景点,加快建设广阳岛长江风景眼、重庆生态岛的岛北眼圈,打造城市风光展示窗口,彰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城市魅力。

  

细化城市管理水平。常态化推进马路办公,深化实施“大城细管、大城智管、大城众管”。扎实开展全域环境综合整治,继续推进鲜花添彩、园林添绿行动,让城市生活推窗见绿、出门见景、四季见花。统筹地上地下管网改造建设,提升城市内涝治理能力。提升交通智能化管理水平,合理调节停车需求。推进城市建成区数字化管理全覆盖,强化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功能,延伸智慧链条,拓展应用场景,不断完善城市管理智能化应用场景建设

  

专栏12 城市品质提升重大项目

  

                                            

山水城市建设实施“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工程,大力推进大石坝石门老街、盘溪河入江口片区、相国寺码头片区、北滨路1862洋炮局片区、北滨路长安码头片区、华新街桥北村、鲤鱼池长安三工厂、郭家沱望江片区等区域城市更新,提升“两江四岸”江北辖区城市功能。

老旧小区改造。实施石马河南桥苑片区、大石坝徐悲鸿旧址片区、观音桥塔坪片区、大石坝原江陵厂片区、观音桥鲤鱼池片区、观音桥洋河片区、观音桥商圈周边片区、华新街董家溪片区、华新街野水沟片区、华新街华新村片区、五里店合作富强片区、五里店万丰工校片区、五里店勤俭劳动片区、铁山坪东风船厂、望江厂片区、鱼嘴老街等区域老旧小区改造工程。

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智能交通建设工程、城市大数据资源中心、数字江北云平台建设、新型智慧城市联合创新中心、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果园港智慧港口信息平台等智慧城市发展平台建设。

  

第二节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健全城乡一体规划体系,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强化城乡一体设计,更好发挥规划对城乡融合发展的指导约束作用。加快推进村规划编制工作,增强村规划实用性,强化管理,促进规划落地,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全面推进五个振兴

  

推动乡村产业特色化。立足特色优势资源,重点培育小而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重点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产品。依托特色自然风光、民俗风情、农事活动等,拓展开发果蔬采摘、农事体验、休闲垂钓等业态,打造一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加快实现农业接二连三

  

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全面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五大工程,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逐步推动全区农村公路加宽改造,完善生产便道、灌溉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农村通信,加快城乡互联互通。推动教育、医疗和公共文化等资源合理配置,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科学优化学校布局,加快推进郭家沱、五宝等地区学校标准化建设。健全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建立管用高效的医保支付机制,探索对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实行总额付费,适应医疗服务模式发展创新。落实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制度,探索推广农村互助养老可持续发展模式。增加优秀乡村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

  

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统筹农村改厕和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进源头分类减量、资源化处理利用。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扎实推进农村住房风貌改造,支持群众开展村庄清洁和绿化行动,实现村庄公共空间及庭院房屋、村庄周边干净整洁,有序推进农村危旧房集中改造。

  

第三节 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机制

  

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增加农民财产性收益,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丰富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实现形式,稳步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鼓励依法自愿有偿退出或转让。力争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方面先行先试。巩固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扩面深化农村三变改革,深入推动三社融合发展,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引导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取消城镇落户限制,以经常居住地登记为基本形式,实行城乡统一户口登记制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养老、卫生等乡村生活性服务业。完善农村电商物流、冷链配送等配套设施。推动城乡自然资本加快增值,吸引城市资本、技术、信息等要素的流入,促进城乡要素流动的良性循环,增强人口经济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第八章 全面深化改革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坚持市场导向、战略导向、问题导向,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不断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努力为全市改革发展提供更多实践经验、基层探索。

  

第一节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深入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加大国有资本优化配置力度。围绕产业发展重点方向和关键领域,加快向规划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公共服务领域、重点基础设施领域聚焦。不断健全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规范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充分运用大数据智能化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促进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深化效率导向的国资经营评价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有效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提升区属国企市场竞争力。加快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市场化经营机制,健全经理层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建立符合市场竞争的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深化企业三项制度改革,紧盯解决突出问题,推动区属国企改革深度融合、高效联动。

  

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推动全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严格执行公平竞争制度,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进一步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支持民营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加快数字化转型。加大支持和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力度,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建设、体育养老服务等领域,大力鼓励采用公建民营模式。健全清理和防止拖欠民营中小企业账款的长效机制,支持民营企业融资,完善民营企业融资征信支持体系健全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支持制度,引导降低融资成本、拓宽融资渠道,推动建立面向民营企业的救助补偿机制。力争到2025年,全区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100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2%

  

第二节 完善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

  

发挥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构建发展规划、财政、金融、产业、投资消费等经济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加强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措施的宣传解释、系统集成、落地落实,协同配套区级政策。在新增长点培育、降低民间投资门槛、旧城改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出台一批引导性政策。推动产业政策向普惠化和功能性转型,严把招商引资政策关,防止无序恶性竞争。健全经济运行科学分析和精准调度机制,加强区域经济治理数据库等建设提升监管能力,坚决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完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健全促进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加速涌现、竞相发展的系列政策,推动企业上云、上规、上市,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发展壮大。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与改革事项。推动统计现代化改革,提升统计服务水平

  

第三节 推动建立现代财税金融体制

  

强化财政资金、国有资产统筹,促进形成责权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财政关系。建立重大战略任务落地财政保障制度,大力保障重点民生、重点领域、重大项目建设,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完善标准科学、规范透明、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规范预算支出管理,进一步理顺财权事权与支出责任,优化街镇财政管理体制。推进财政支出标准化,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国有资金、国有资产、金融资源协同,为开发建设夯实资金保障。在审慎监管的前提下推进金融创新,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第四节 加快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

  

实施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行动。全面完善产权、市场准入、公平精准等基础性制度。加强产权有效激励,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民营经济产权保护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新领域新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等。坚持平等准入、公正监管、开放有序、诚信守法,落实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以服务业为重点试点进一步放宽准入限制,定期评估、排查、清理各类显性和隐性壁垒。强化公平竞争审查的刚性约束,统筹做好增量审查和存量清理,加快清理废除阻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

  

深入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健全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发展,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实施差别化产业用地供应政策,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深化落实户籍制度改革,建立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推动公共资源按照全区常住人口规模配置,全面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为高层次人才来江北创新创业提供便利。支持江北企业上市融资,发掘培育本土优质企业,引导更多资本要素向科技型企业、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高效配置,全面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围绕打造西部金融中心,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力度。加快发展技术和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动江北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开展深度合作。

  

第五节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对标国内国际一流,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推行企业简易注销登记,全面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制度,加强政府决策事前评估事中监督和事后评价,减少对资源配置的直接干预。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健全产权执法司法保护制度,规范涉企执法司法行为,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提升市场监管综合能力。

  

全面加强政府服务。创新政府治理和服务方式深入推动审批服务流程再造,深化渝快办政务服务能力建设,探索智能AI审批建设,深度推进跨省通办、一窗综办”“一件事一次办等服务,实现全程网办事项比例明显提高,零跑动办事事项数量显著增加。探索构建一公里服务圈,加快24小时自助、政邮、政银服务点建设,全面优化街(镇)服务体系,建设西部领先的一站式服务市民中心,健全内部、社会、专业、群众四位一体监督体系,树立便民利企服务新标杆、新品牌。持续开展三送两办一访行动,分级分类做好联系服务企业工作。面向全球发布江北高质量发展机遇清单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健全信用承诺制度,在生产许可、项目投资、证明事项等领域推行承诺制,推动开展经营者准入前诚信教育,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更广泛、主动地应用信用报告。强化信用信息共享开放,完善信用江北功能,将双随机、一公开监管与信用风险分类监管有机结合。建立政务诚信监测治理体系,督促失信市场主体限期整改,健全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完善失信主体信用修复机制,推动信用信息应用和信用服务业发展。

  



  

第九章 实行高水平开放 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

  

全面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加快构建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大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更好在全市带头开放、带动开放。

  

第一节 强化开放通道能力建设

  

用好用活全市出海出境大通道,搭乘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快车,发挥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效应,推动全方位开放。提升通道公路、铁路和港口运输能力,重点完善区域货运网络,强化通道设施设备高效衔接,减少货物中转时间。打造综合物流与互联互通基地,加快推进果园港铁公水联运示范工程建设,建立健全多式联运中心运行机制,优化运输组织和通关监管模式。依托果园港实现铁路班列和长江航运的中转联运,充分释放长江黄金水道运能,提升铁水联运组织效率。加快在通道沿线重要节点布局建设货物集散分拨中心、冷链物流基地、国际邮件交换中心和海外仓。

  

第二节 提升开放平台能级

  

发挥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带动作用,推动一批标志性、可视化重大项目落地,服务带动重庆一区两群建立开放经济体系。深化重庆自贸试验区江北板块建设,落实系统性、制度性开放要求,在物流金融、多式联运等方面推进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探索。加快推进寸滩国际新城建设,推动设立果园港综合保税区,协同推进寸滩保税港区水港保税功能延展至果园港,持续发挥好现有的口岸功能,积极争取生物制药、植物种苗等国家特设口岸,推进智慧口岸建设。完善江北嘴、保税港区、果园港等开放功能。以国际友好城市为纽带,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积极参与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中国西部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产业论坛等重要展会,积极承办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江北嘴金融峰会等各类国际国内高水平峰会、论坛,增强开放平台集聚辐射作用。十四五期间,实施中新(重庆)多式联运示范基地重点合作项目14个。

  

第三节 壮大开放型经济

  

以数据开放、金融开放、运输开放、人才开放为重点,加强外贸外资外经联动,推动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对外贸易创新发展,培育出口产业示范集群,协调发展一般贸易、总部贸易、转口贸易,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支持发展服务贸易外包、数字经济、金融等服务贸易。大力发展保税+展示交易保税业态,加快发展保税+贸易,推动口岸经济突破发展。推动果园港打造国际分拨中心和贸易中心,支持保税港区打造一带一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重要节点。落实《外商投资法》,推行外商投资企业行政服务管家,推动外商投资重大项目落地。拓展对外合作经贸网络,加强一带一路特别是东盟地区经贸往来,引导有实力的企业抱团出海,扩大海外投资、开拓国际市场。高位对接国际先进投资和贸易规则,推动对外开放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行业独角兽”“隐形冠军企业落地落户,集聚更多开放资源。十四五期间,外贸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1500亿元,服务贸易总额累计达到40亿美元。

  

第四节 完善开放配套

  

健全开放配套设施体系。推进完善寸滩国际新城、江北嘴金融科技港等开放平台的区域生活配套设施,加快建设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城市双语标识等硬件设施,保障解决平台入驻人员吃、住、行、就医、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探索建设城市候机港,争取布局领事机构。协同开展促进跨境贸易、转口贸易、总部贸易便利化水平专项行动,打造高效便捷的通关环境。提升国际化公共服务水平,抓好外籍人才引进管理制度改革和政策创新,打造人才聚集平台,落实出入境便利化服务措施,在江北嘴等片区探索推广双语政务服务。弘扬开放精神,培育开放文化。

  



  

第十章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提升江北文化软实力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紧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强区建设。

  

第一节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等重大问题,加强理论学习、宣传普及、研究阐释。推进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加强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建设,推进红岩精神进校园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成功为契机,深化文明城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持续巩固和提升国家文明城区创建成果。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推动吃得文明”“住得文明”“游得文明”“乐得文明”“购得文明”“上网文明成为市民自觉。弘扬诚信文化,强化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全面深化信用数据归集及红黑名单场景应用,营造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愿失信的社会环境。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网络文明建设,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推进全民阅读,再新建10个自助图书馆,参与及支持建设书香重庆

  

第二节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全面繁荣文化艺术事业,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保障市民文化权益。

  

推进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全面繁荣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行动,深挖抗战文化、革命文化、巴蜀文化、三峡文化、统战文化内涵,实施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鼓励文化企业、文化名家发扬工匠精神,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推动文化艺术与科技融合发展,加强文艺理论研究、积极开展文艺评论,促进文艺创作生产健康发展。建立文艺精品选拔、出版、推广机制。

  

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文化阵地提档升级工程,推进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项目建设,把区图书馆建成全市一流图书馆。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全面建成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发展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试点。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社会化发展。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建强用好融媒体中心,逐步建成具有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社区信息枢纽等多种功能的新型信息传播平台。加强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强化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广文物活化工程,打造多姿多彩的主题馆、陈列馆、风貌展示馆,让更多文化瑰宝活到当下、服务当代。用好徐悲鸿美术馆(重庆)、龙美术馆(重庆)、重庆金融博物馆等宝贵资源。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

  

第三节 健全文化产业体系

  

坚持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反映人民审美追求,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推动文化产业创新发展,挖掘文化产业发展潜力,提升产业带动功能。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以大数据智能化引领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数字阅读、数字影音、VR/AR游戏、全息展览、绿色印刷、文化智能装备等新型业态。参与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培育数字化文化生产线,创新数字文化消费场景,推进数字化文化产业平台建设。引导布局特色文化用品、文化科技设备、文物保护装备等产业。推动动漫游戏与影视、音乐、玩具、服饰等产业联动发展。振兴传统工艺,推动传统工艺产业向品牌化集群化升级,生产更加满足社会需求的文化产品。推动创意服务设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升智造重镇”“智慧名城的文化附加值。合理规划和规范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打造精品式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创新文化消费模式,培育文化消费市场。

  

第四节 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把握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目标定位和行千里·致广大价值定位,统筹供给与需求、人文和生态,实施文化+”“旅游+战略,加快建设全市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以铁山坪景区、鸿恩寺景区、观音桥商圈、江北嘴中央商务区、明月山御临河景区、北滨路经济带为目的地,积极融入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深入挖掘江北特色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统筹公园、绿地、建筑、街道等要素,整体提升旅游功能,实现一步一景、步移景换。引导东西部区域差异化发展。西片区提升城市核心功能,做精中复北仓、HI—欧街、鲤鱼池42号、重庆院子等大九街项目,对鎏嘉码头A区景观项目进行整体提升改造,持续提升三洞桥风情街品质效应,发展北滨路夜生活休闲体验经济。打造重庆金融博物馆名片,做强重庆金融博物馆项目。中片区以花园城市、智慧生态新城标准打造寸滩—唐家沱片区,寸滩重点推进功能转型,郭家沱加快打造广阳岛岛北眼圈。推动铁山坪森林公园、铜锣峡文旅街、望江小镇片区整体打造,促进大铁山坪区域文旅产业整体发展。东片区加快五宝城市化进程,用好明月湖生态资源,打造都市文旅融合休闲区。整合明月山、御临河人文生态资源,打造集自然生态、人文史迹、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文体娱乐为一体的明月山—御临河生态文化旅游区。

  

丰富文旅产品和业态。持续推进文化珍珠链行动,推动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把文化元素植入进去,增强旅游文化底蕴。推进文化旅游产业与农业、工业、交通、体育、医疗等产业深度融合。精心策划精品旅游线路,加快构建快旅慢游服务体系,提高旅游管理服务水平,培育壮大旅游业市场主体,打造一批高质量旅游服务商。开展国际街舞大赛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赛事活动,推出一批以时尚文化、生态文化、历史文化的江北范文旅产品。实施全媒体宣传,提升文旅节会知名度和影响力,构建国际化宣传营销推广体系,加强古城巴郡·时尚江北文旅宣传推介。充分利用交通区位优势和优越的城市品质条件,提升文化服务业水平,完善文旅服务功能,打造全市文旅消费目的地。

  

专栏13 文化旅游业重点项目工程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实施区图书馆改造提升工程、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工程、文物活化工程、鸿恩寺图书馆改建、三三一保护提升工程等重大项目。

全域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西段片区,全力打造大九街都市旅游特色街区,推动洋炮局1862文创街区建设并争创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文创园项目,提升喵儿石创艺特区、中复北仓文创园、天怡文创园项目品质。中段及东段片区,推动明月山—御临河生态文化旅游区、五宝主题小镇等项目开发建设,推动铁山坪森林公园提档升级、铜锣峡文旅街、望江小镇项目整体打造,加快推进朝阳河湿地公园建设。

  

  

第十一章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

  

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扎实推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一手抓山水江北、拒绝污染,一手抓把山水绿色变成百姓福利,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

  

第一节 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

  

坚决贯彻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强化上游意识,担起上游责任,保护好长江母亲河。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推进江河湖泊、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强水灾害防治和地质灾害防治。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开展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实施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提升生态安全屏障质量。全面推行林长制,建设长江、嘉陵江流域江北段生态廊道,统筹整治自然保护地、等违法违建历史遗留问题。强化实施河湖长制,加强重点河流生态保护治理,严格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要求,严厉打击非法捕捞,推进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

  

第二节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加强细颗粒物和臭氧协同控制,开展挥发性有机物、餐饮油烟、扬尘污染等整治行动,PM2.5年均浓度有效降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保持在82%以上,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深入实施散乱污企业清理整治,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加快淘汰老旧车辆。加强区域水体监测力度,推进城镇污水管网全覆盖,抓好城乡生活污水防治和清水绿岸水质提升,深入开展水域清漂行动,加强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深化消落区综合治理工程,抓好黑臭水体治理,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全面实行排污许可制,推进工业园区污染治理设施升级改造。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提升固体废弃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水平,确保固体废弃物安全处置,持续深化无废城区建设,加强塑料污染治理,持续抓好农村面源污染防治。严格实施城市声环境功能区划管理,新创建一批市级安静居住小区,巩固和深化创建成果,重点查处噪声违法行为,妥善解决好噪音扰民问题。努力让江北的蓝天白云更常见,绿色青山更常驻,人们享有更多优质生态产品。

  

第三节 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全面推行以生态+的理念谋划发展、+生态的思路发展产业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率先实现达峰。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新能源,完善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产业,落实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壮大绿色技术创新主体。大力发展先进环保技术和设备,推进发展环保材料、环保药剂等环保产品,加快发展家用和商用电器、照明、建材和汽车等高效节能产品,探索发展环保产业服务体系等。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等空间管控边界,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构建安全高效可持续的城市排水系统。发展绿色产业,推进制造业、商贸物流、交通运输、餐饮等行业绿色化转型。实施广阳岛江北片区绿色发展示范建设三年行动,推进公共空间生态修复、路网体系功能完善等项目,把江河岸线建成生态线、旅游线、黄金岸线,让空气变财气、青山变金山、绿水变富水、林地变宝地。实施循环经济引领行动,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向绿色发展转型,运用推广绿色建筑、钢结构装配式建筑等新兴建筑技术,统筹布局一批电动汽车充换电配套设施。加强宣传教育,倡导居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深入推进光盘行动,建立健全居民垃圾分类新模式,加强垃圾分类管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环保意识、资源意识、家园意识。

  

第四节 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全面推动能源节约和能效提升,严格落实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着力提高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能源利用效率。建立健全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政策,推行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落实建设用地强度控制要求,深入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利用。落实国家节水行动,严格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积极推进节水型城市创建。全面推行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加快构建废旧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环保产业。

  

第五节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深化落实中央和市委关于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系列要求,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从制度创新、结构调整、技术标准、过程管控等各个层面,强化绿色发展的政策保障和制度创新,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加快建立自然资源统一调查、评价、监测制度,健全自然资源监管体制。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执行生态保护标准,设立产业准入、污染排放规模负面清单,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建立健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深入推进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机制。推进建设智能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立污染预警协商、联动处置等机制。落实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证全覆盖,严格实施污染源日常检查双随机、一公开制度,推进完善生态环境公益诉讼制度,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

  

专栏14 生态环境改善提升重点工程

  

                                            

水污染防治工程。深入开展两江四岸治理提升,加快推进江北城消落带综合治理工程。提速石马河至茅溪六大片区雨污分流整治、郭家沱片区污水管网等项目建设。

土壤污染修复工程。加快推进黑石子仓库、西南合成制药厂、肥皂总厂、中渝电镀厂、唐家沱K9片区等污染地块修复治理,开展黑石子垃圾填埋场环境综合整治。

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加强铁山坪、华巅池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建设,加快铜锣山和明月山森林抚育,推进废弃矿山治理。提速铜锣峡漫步公园、望江谷生态公园等项目建设。推进唐桂新城滨江公园长江沿线生态保护修复。抓好栋梁河滨河公园、双溪湿地公园、五宝镇干坝生态湿地保护修复和朝阳溪河道景观工程建设。

  

  

第十二章 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 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全力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一节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坚持经济增长与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报酬同步提高,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以高质量就业带动收入稳定增长,增加劳动者特别是一线劳动者劳动报酬,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探索通过土地、资本等要素使用权、收益权增加中低收入群体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完善工资指导、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促进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行股权激励等政策。完善技能人才工资分配制度,落实高层次人才工资分配激励政策。建立公务员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稳步提高养老金、低保、失业保险等民生保障待遇标准。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鼓励勤劳守法致富,保护居民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缩小城乡、区域、行业收入差距,加快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体的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力度,减轻中低收入者和小微企业税费负担,取缔非法收入。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和精准性。发挥第三方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

  

第二节 促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扩大就业容量,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充分就业,保障劳动者待遇和权益。

  

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把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作为经济发展的优先目标和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加快推进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标准化专业化建设,健全覆盖城乡、服务均等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2个市级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平台,确保每年城镇新增就业稳定在3.5万人左右。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和新职业的保障制度,打造一批特色孵化器和创业实训中心,建设“智能+技能”人才孵化空间,支持和规范发展平台就业、网络就业、共享用工等新就业形态。提高村(社区)创业服务能力。实施智能就业信息化平台运营计划,构建互联网+就业创业服务全流程线上服务生态。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探索组建行业性、区域性技工教育集团。建立健全就业失业统计监测预警体系,加强规模性失业预警。完善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协调机制,不断提升劳动关系基层治理能力。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做好人力资源市场培育、服务和监督管理等基础性工作。

  

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大力发展就业岗位,注重提高产业发展、重大项目、重点民生工程等吸纳就业的能力。充分发挥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经济的就业促进作用,加强新职业开发,多渠道支持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发展。更加注重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实施百万青年就业促进计划、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确保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0%以上。实施创业促进计划,扶持创业项目发展,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困难人员就业援助,规范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对长期失业人员实施一对一帮扶,积极拓展退役军人、退捕渔民、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渠道,确保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第三节 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

  

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为重点,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坚持育人为本,把增强学生的文明素质、社会责任意识、实践本领贯穿教育全过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终身发展,不断满足民群众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优质多元教育的需求。

  

推进基本公共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适应人口变化,全面优化基本公共教育布局结构和资源配置。扩大优质义务教育资源覆盖面,办好家门口的学校。优化提升校点布局,加大教育投入,实施两江国际实验校、溉澜溪实验校等一批教育重点建设项目。贯彻落实全市统一的义务教育办学、管理和质量保障标准,加大对城乡薄弱学校的投入力度,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推动义务教育更高水平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加大公立学校投入,培育品牌学校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探索扶持儿童托管、社区托育、社区儿童医院、儿童养育辅导等机构发展,不断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支持优质公办园集团化发展,全面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发展更加优质、更具特色的基础教育,探索小学与初中、初中与高中一体化育人机制,打造一批在全市有影响力的特色名校。深化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促进个性化学习和创新素养培养,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多样化特色化发展。完善特殊教育保障机制,提升特殊教育水平。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育队伍,实施名校长、名教师引育计划,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